中者南居當路,水上雲臺,屠殺羊狗,鼓瑟吹笙。
貧者雞泵五芳,衛保散臘,傾蓋社場。”
足可見狗肉食用在西漢已唯金錢是論,平民百姓凡有小資產,都能吃上狗肉。
及至魏,食狗群體發生新的轉變,原本鮮食狗肉的南方因北方人口大量遷入,帶動肉狗飼養業的發展。南方的屠狗、販狗業興盛,史書中寫著“屠狗商販,遍於三吳”。
從南至北,有這麼多人在吃狗肉,自然地延伸出對於狗肉豐富的吃法。
《周禮·天宮·食醫》篇中提及“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說的就是吃狗肉時需要搭配小米飯食,以利身體健康。
《鹽鐵論》中有佳餚名為“庸脯”,將狗肉片沉於沸湯中煮後撈出,撒上花椒末、生薑粉曬乾,再調上各種調味品而製成狗肉乾。
西漢枚乘的名賦《七發》中提及吳楚之地諸多“天下之至美”的食物,其中一種就是“肥狗之和,冒以山膚”,意味將狗肉和山珍共製成羹湯。
隋唐以後,狗肉的食用性迅速下降,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逐漸棄食狗肉,狗肉也成為一種上不得檯面的交易,俗語“掛羊頭賣狗肉”誕生此時,亦說明當時的風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待到千年之後,文學家李漁甚至批判食用狗肉,在《閒情偶寄》中李漁寫道:“豬羊之後,當及牛犬。
以二物牛和犬)有功於世,方勸人戒之之不暇,尚忍為制酷刑乎?”
雖說食用狗肉現象漸趨減少,但其中還顯露出一些複雜的面向,大體可以總結為民間養看門狗,貴族養獵狗和寵物狗,但他們對吃狗肉的態度截然不同。
由於飼養看門狗成本低廉,僅需把狗養在穀倉旁,任其覓尋人類的食餘就能存活,身居鄉野中的農民開始更多地將狗飼養看家。
這些狗一般不會遭遇宰殺的命運,不過災荒之年或是主人瀕臨生存困境之時,又或狗本身病死或老死之時,仍難逃被吃的結局。
而上層士人、貴族階層,看門有家奴,卻也熱衷於養狗。
隋唐之後這些社會階層更多豢養獵狗,飛鷹走犬成為上層貴族田獵的得力助手。一些小型犬類慢慢成為貴族婦人的寵物,陪她們消磨時光。
不過,在隋唐之後還出現一些富有趣味的變化。伴隨中醫的發展,講求“食療”的中醫技術中有大量對於狗肉入藥和忌食情況的記載。
《食療本草》中讚譽狗肉可以“補五勞七傷,益陽事,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精髓”。
到了《日華諸家本草》中也對這一觀點大體認同,指出狗肉可以“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
在著名的《本草綱目》中提出了忌食狗肉的數種情況,如“病熱後食狗肉)之,殺人”。同時,熬製狗肉粥治病時,忌與蒜、菱、杏仁等食物搭配使用。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