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一到西廳門口,馬均從筵席上起身作揖拱手道:“僕、僕拜見丞相。”
曹爽笑著擺手問道:“德衡不必多禮,今日沒有旁人在,可是德衡做做之事有了進展?”說著便在主位的筵席處坐下。
按中國儒家倫理觀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反映在座席上也是有規矩要講究的。
古人席次尚右,右為賓師之位,居西而面東。
家塾教師和官僚們的幕客,都稱為“西賓”,又稱“西席”,主人稱為“東家”。
所以古人尊稱授業解惑之師為“西席”。
那桌上的主位是哪個位置呢?
按照中國古代的禮制,南為尊,北為卑,人的座位有南北面向之分,不能僭越。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一國之君主的座位,必須坐北朝南。
其實我國古代的禮節,席位尊卑有君臣和主賓兩種。
君臣主要是南北方向來說,君主以南面作為獨尊之位,也就是南面稱尊,北面稱臣。
而主賓之禮則取東西方向,出於對賓客的尊敬,主人自坐東位;而讓客人坐西位,即面東而坐。
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正向朝南的座位,也就是正座兒了。
這個正座兒,在親朋好友聚會的時候,一定要留給家中輩分最高的人物。
當然在生活中,大家都不是以方向來區分座次,而是將座席面對門的位置定為上席。
同席時,應以長輩、領導讓為上席,背對門的位置為下席,一般為晚輩的席位,左右為普通席位,可由主人安排就座。
在注重禮節的中國歷史上,對於座次也多有記載。
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
“趙)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
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自己面東而坐在尊位上,藐視其他的軍吏,將誇誇其談、狂妄自大的趙括刻畫得活靈活現。
再如《漢書·王陵傳》記載,項羽把王陵的母親放在軍中,王陵的使者來了,項羽就讓王陵的母親東向而坐,讓使者看到自己對王母是尊敬的,以此想來招降王陵,由此可見,在室內坐西面東是上座。
所以將賓客和老師安排在坐西朝東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
馬德衡緩緩開口道:“稟、稟丞相,僕受丞相囑託改制的紙張、研製的投石機已有了些成果,今日特來向丞相稟報,請丞相驗看。”
馬均小心翼翼的拿出懷中錦帕包裹的更加柔軟、潔白、且產量更高的紙張,還有一些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