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吩咐賜給呼韓邪單于五名宮女,王昭君自請嫁於呼韓邪單于。
元帝因王昭君的美貌,本想毀約,但因失信事大,便只好把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嫁給單于後,王昭君被稱為“寧胡閼氏”;呼韓邪單于上書承諾永保漢匈邊境和平。
之後,王昭君給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後漢書》記載為兩個兒子),名為伊屠智牙師,後被封為匈奴右日逐王。
呼韓邪單于在位二十八年,於建始二年前31年)去世。臨終前,確定長子雕陶莫皋為繼承人,是為復株累若鞮單于。
按照匈奴的習俗,復株累若鞮單于想娶王昭君為自己的閼氏。昭君上書朝廷,請求迴歸漢朝,漢成帝要求她順從匈奴的習俗,於是王昭君又嫁給復株累若鞮單于成為閼氏。
她為復株累若鞮單于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名為須卜居次,小女兒名為當於居次。
鴻嘉元年前20年),復株累若鞮單于去世,且糜胥繼任為搜諧若鞮單于。
王昭君的女兒須卜居次為了漢匈和平,於元始二年2年),自願入宮,服侍太后。漢匈和平一直維持了幾十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漢初是西漢王朝向匈奴求和親,以漢宗室女奉獻匈奴單于,意在以暫時的屈辱,換取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是一種被動的、迫不得已的措施。
但是漢武帝以後的和親已與漢初的根本不同了,此時是匈奴十分弱小,懾於漢王朝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情況下,主動向漢王朝臣服和求婚的,
建立在女子身上的和平雖然是不怎麼光彩,但即便是漢武帝這樣馬蹄匈奴的雄主亦不會在乎一個區區女子的性命、幸福的,畢竟在他的眼中女子沒什麼地位,若是能用幾位女子便能換了一段時間的和平,那就很好了。
漢王朝也不是以莊重的對等婚姻形式嫁公主於匈奴單于,而是以高傲的姿態賜宮女於匈奴單于。
其目的則是要在其恩威的情況下,使匈奴永遠臣服於漢朝。所以說,漢朝對匈奴的和親基本上可以說是處理敵對國家間的一種政策。
在漢朝,“和親”的公主共有13位,但大多數的都並非皇室血脈,基本是選擇民間女子或者宮女接受皇帝賜封成為公主嫁到匈奴,說白了全都是假公主!
和親公主的一生註定是悲劇的,被封為公主的那一刻就意味著此後她們只是兩國外交的橋樑,是維護和平的工具。她們無法拒絕,悲喜無人理會,只能犧牲自己維護兩國的安定。
和親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匈奴是遊牧民族,放牧為生,住帳篷。夏天還好說,環境適宜,冬天住帳篷條件非常艱苦。
而且呢,北方少數民族普遍存在一個奇特風俗,就是“妻後母、報寡嫂”。
就是男人死後,他的繼承者或者兒子會就會娶他的後母為妻或者嫂子為妻。
匈奴人娶親也不像中原民族那樣講究倫理輩分。
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三代皇帝都和親匈奴冒頓單于,三代公主嫁同一個單于,但即便是這樣劉邦和他的兒孫們也不得不認了,誰讓自己打不過他們呢!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