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回道:“陛下寵愛幼子亦是人之常情,沒什麼大不了的,妾也曾聽人說起過開創四百年大漢基業的漢高祖亦是很喜歡幼子劉如意呢。”
照理說,皇帝是人,百姓也是人,皇帝對待兒女的情感,與百姓是一樣的。
皇帝有財產,百姓也有財產,雖然財產多少不一樣,但在處理財產問題及方式上,應該也是相同的。
可為什麼,皇帝偏偏愛長子,百姓偏偏愛么兒呢?但恰恰是在財產繼承和情感方式上,皇帝和老百姓不一樣。
先說財產繼承問題,皇帝的財產多嗎?不用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的財產多得我們都不敢想象。
照理說,財產這麼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恰恰相反,在皇帝那裡,是一件煩惱的事情。
我們聽說過一句話:“手心手背都是肉。”意思是對子女要講公平公正。但是,在皇帝那裡,對子女絕對不能講公平公正。
如果講公平公正,把財產平分,那就意味著國家分裂,戰亂四起。因此,財產只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皇位繼承人,就是太子。
那麼,皇帝該選哪個來當皇位繼承人呢?照一般的理解,應該是最賢能的人。但是,這個問題會很麻煩。因為誰最賢能?標準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
還有,一些皇子又會偽裝,更難分辨。若是讓他們輪流實習一下吧,也不敢。萬一讓皇子一實習,這個皇子想提前當皇帝,可能就失控了。
因此就需要定一個規矩。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規矩。
為什麼要選擇嫡長子繼承製呢?一是有個先後順序,先娶的妻子叫正妻,先生的兒子叫長子。
排排坐吃果果,先到為君後到為寇,這是從古至今,大家約定俗成的規矩。
二是長子,或者說嫡長子因為生得早可以著力培養。太子是皇權國家的根本,只有儘早立太子,皇權國家才能穩固下來。因而,出生得早的,培養的時間就多。
百姓的財產則少多了,甚至很可能沒有財產。在這種情況下,百姓自然要追求公平。本來財產就少,還不公平,那不是找事麼?
再說了,百姓的兒子們,不可能像皇帝的太子那樣,身後有軍隊背景的,其他皇子也不敢反抗。老百姓要不公平,他兒子們能不反抗麼?
如果老百姓本身就沒有財產,那樣的話,他還得考慮將來養老的問題。
他要是不公平,將來哪個兒子會養他呢?同時,在中國的傳統中,長子很早出去另立門戶了,養老的任務,主要由最後的么兒來完成。所以百姓愛么兒。
再說說情感方式。皇帝和他的兒子們,其實是很少有父子情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皇帝的兒女們多,他和他們接觸又少,所以很難建立起情感。
二是皇帝和他的兒子們有政治矛盾,他們互相猜忌,誰也不相信誰。歷史上皇帝和兒子們互相殺伐火併的情況太多了,根本原因還就在於他們之間沒有正常的情感和信任。
皇帝既然和他的兒子們少有情感,因此在繼位問題上,更多的是一種政治考量,很少有自己的喜好。
百姓則不一樣。百姓和他們的兒女之間的情感,才是正常人的情感。
在長子和么兒之間,長子一般生活在百姓創業期,因為物質條件各方面都不夠豐富,雙方產生的矛盾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