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今日看來,淑兒說的那幾句話也是很有道理的,
若不是朕當初以為和兒便是繼任太子的最好人選,立刻將太子的人選定下來,留到如今再立,豈不更能考察出各位皇子的才行。”
孫權前些年與潘夫人在釣魚臺一起釣到大魚,孫權十分喜悅,夫人卻感到憂心:“以前聽說過,人開始釣到魚總是喜悅的;可是釣到更大的後先前的魚就會被丟開了,故有龍陽君為魚一哭之事。如今都很高興,誰曉得以後就不會有發愁的一天呢。此事應當引以為戒。”
潘淑笑著道:“等過些日子,陛下身子再好些了,便可以帶妾身回武昌的釣魚臺釣魚了。”
釣魚臺,是孫權於黃初二年建都武昌今鄂州)時修建的,也稱武昌釣臺、吳王釣魚臺。
由於這裡離樊口不遠,從長港游出的鯿魚,經樊口至此匯合,孫權經常在這裡建釣魚臺取鯿魚大宴群臣,飲酒作樂,只是後來遷都建業之後便很少去了。
對此,史書上也有記載:“孫權於武昌臨釣臺、飲酒大醉。權使人以水灑群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臺中,乃當止耳’!張昭正色不言,出外車中坐。
權遣人呼昭還,謂曰:‘為共作樂耳,公何怒乎?’昭對曰:‘昔紂為槽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權默然,有愧色遂罷酒。”
孫權年少初繼承江東基業之時也曾荒誕到下令“今天就要醉倒在釣魚臺中”,當時無人敢管束孫權,只有張昭站出來說“商朝紂王你迫群臣喝酒,號稱長夜之飲,不知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孫權聽了臉紅不已,自此之後,他再也沒舉辦過這樣的宴席。
孫權懷念的道:“釣魚臺還是依舊如當年,可惜朕已經老了,沒有多少時間了,希望能有機會回釣魚臺釣鯿魚後世有個更大的名頭——武昌魚)飲宴罷。”
釣魚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我國曆史的悠久程度,有時讓人令人難以置信。
據民間傳說,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舜帝,就是釣魚能手,他曾經拿著魚竿深入民間,一邊釣魚,一邊調解兩個部落之間的紛爭,使各部落民眾都很信服,後來也有姜尚之釣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公元前300多年的哲學家莊子,執著於釣魚。
《莊子·秋水》中有一段反映了他以釣魚的方式,表現了莊子鄙棄富貴權勢,不為官所累,堅持不受束縛,逍遙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質,體現了他對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原文如下: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列子·湯問》中還說過楚國人詹何高超的釣魚技巧。
他用蠶絲做釣魚的絲繩,用芒刺做鉤,用細竹做釣竿,用剖開的米粒做為釣餌,在百仞深的深淵中、湍急的河流裡釣到的魚可以裝滿一輛車,釣絲還不斷,釣鉤沒有被扯直,釣竿沒有被拉彎。
漢《歸田賦》中寫有“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魦鰡。”
而到了現在,釣魚的好手便是吳帝孫權了,且有一邊釣魚一邊飲酒的習慣。
潘淑回道:“妾相信陛下必定能養好身體回武昌釣魚的,陛下的身體只要再養幾個月便能好了。”
孫權感嘆道:“朕平生一向愛釣魚,即便是現在,朕亦是很喜歡釣魚,哪怕是不能去那釣魚臺,不過若是過些時日病好了,還是要去釣魚臺釣幾回魚的,雖說如今也那能時常享用到鯿魚,但終歸是沒有自己親手釣的味道好啊。”
潘淑好奇的道:“妾最近都不見陛下出宮或是來此釣魚?陛下何故說最近亦是在釣魚呢?”
孫權有些神秘的道:“朕如今釣的是朝堂中的“魚”,不是那湖中的魚,到如今已是快有幾條大魚上鉤了。”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