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又嘆息道:“即便是逼死了陸伯言,朕這個皇帝還是當的有些窩囊啊!”
別看孫權當了皇帝,那是因為江東在三國後期需要有一個能跟曹魏和蜀漢平齊的名號,實際上,孫權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一直都受制於江東世家,權力是有,但軍權卻從未真正的完整掌控過。
分權,防止權臣做大威脅皇帝位子,他亦效仿之,也在陸遜死之後就這樣做了,
東吳四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
他們都是孫權在稱帝前任命的大都督。
大都督是軍政合一,可以先斬後奏,毫不誇張說,只要大都督願意,分疆裂土不在話下,可見大都督權力之大。
孫權稱帝后為了皇權集中,陸遜之後再無大都督,而是軍政分開了,軍中置大將軍、大司馬之類的來瓜分以前大都督的權力,而朝政這邊則是置丞相來分大都督在政事上的權力,
實際上這幾任東吳大都督的死都跟他脫不了關係,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而已,
潘淑有些天真的安慰道:“陛下,如今不是沒有做大都督的人了嗎?您怎麼還這麼不開心?”
東吳四位大都督,都“恰巧”在權力巔峰時期去世,比起他來說短壽多了,
當年江東小霸王孫策雖然作戰勇猛,但是謀略尚短,但此時周瑜的入盟,讓孫策這隻猛虎插上了翅膀,直接席捲江東,重整山河,為孫吳奠定了數十年的基礎,孫策巔峰時期,連曹操都要怕上三分,
但郭嘉也分析過孫策的性格:“策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
聽完曹操便放下心來,孫策如此勇猛,必然少不了周瑜這位王佐之才的輔佐,兩人一見如故,但孫策的這位嫡系在早年間也曾投靠過四世三公的袁術,後來在孫策被暗殺之後,周瑜竟然直接帶兵奔喪,與張昭分權,
史載:“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因此孫權繼位後,擔心周瑜功高蓋主,周瑜長期統領江東馬,陸,水三軍,在軍中的威望甚至力壓孫權一頭。
孫權也一直對周瑜保持半信半疑後,赤壁大戰後,周瑜在江東的名望無人不知,這就讓生性多疑的孫權產生了忌憚之心,
周瑜在被諸葛亮二氣之後,身體明顯已經支撐不住,但老謀深算的孫權正是看準了這一時機,
他若直接收回軍權處死周瑜,定會落下謀害賢才的壞名聲,因此他仍然堅持讓已經患重病的周瑜,在諸葛亮和曹仁之間來回遊走,而不是讓他回家養病,
最終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心臟病突發被活活氣死,這也間接為孫權除去了心腹大患。
孫權雖然畏懼周瑜,但他卻非常信任魯肅,經常和魯肅聊到深夜,然後君臣睡在一個床上,這交情一點不比劉備和諸葛亮的魚水之歡差,
魯肅年輕時喜歡仗義疏財,大軍沒有糧食了,他拿出家中一半糧食,養活了一支大軍,能夠看出魯肅的家族勢力,在江東也是不容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