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盤、鼓置於廳中的空地上作為舞具,舞人在盤、鼓之上或者圍繞盤、鼓進行表演的舞蹈,廳中的舞姬有十餘人在做著表演,
這種舞蹈以使用七盤為多,所以又稱七盤舞,在漢時的宮廷中很是流行,但現在也只有在魏國才流行一些了,
盤、鼓的數量、陳放的位置無統一的格式,可以根據舞蹈動作的要求靈活掌握,要求舞人必須且歌且舞,並且用足蹈擊鼓面。
盤鼓舞有獨舞和群舞,以獨舞為主。舞人有男有女。獨舞要在地上排列七盤一鼓,一男子頭戴冠,身著長袖舞衣,正從盤鼓上躍下,回首睨顧盤鼓,舞袖冠帶飛揚,動作豪放。
群舞則是三個高鼻鴉鬢的男子,赤膊跣足,在五個鼓上作虎跳、倒立的動作。迄今所見的群舞,最多為四人,但現在盤上的舞多為女子,畢竟女子跳的盤鼓舞更加優美好看一些。
廳中的舞姬光著潔白無瑕的玉腳在盤、鼓之上縱躍騰踏,蹈擊出有節奏的鼓聲,還要準確而且富於感情地完成許多高難度的舞蹈動作,表現出舞蹈的美感和意境。
不時有人飲了口酒後又拍掌喝彩道:“好,真是精彩!”
漢代張衡《舞賦》有歷七盤而蹤躡的辭句,這表明舞者既要在盤鼓上騰踏縱躍,發出有節奏的鼓聲,還要完成高難度的動作,同時需要對身體的控制能力,否則就不能達到高縱輕躡的要求。
傅毅《舞賦》有及至回身還入,迫於急節,浮騰累跪,跗蹋摩跌的辭句。
它是說舞人在快節奏的音樂節拍中,輕捷地騰空跳起,然後又幾次跪倒,以足趾巧妙地蹈擊盤鼓,身體作跌倒姿勢,摩擊鼓面。這頗為形象地描寫了盤鼓舞的優美動作。
隨後地面上排列有五面鼓,一個面容嬌好的舞姬穿著寬長袖舞衣俯身鼓上,雙膝、雙腳跪踏鼓面,一手拍擊鼓面,一手反揚舞袖扭頭仰視。
前後二人跪地,面向舞者,每人左手都執有鼓槌,揚臂飛舞,似與舞者結合表演,相機擊鼓。還有一種只在先人辭賦中描繪的一種在退卻中蹈鼓的舞姿,也在今日讓眾人得以一見。
嵇康捋著鬍鬚讚歎道:“嘖,丞相府上的舞姬的技藝真是不凡啊!”
卞蘭曹操的內侄)的《許昌宮賦》便寫有振華足以卻蹈,若將絕而復連。鼓震動而下亂,足相續而不併的辭句,即要求舞人在卻蹈時,既做到蹈鼓的鼓聲仍按節拍一點不能凌亂,還要求做到前足將離鼓面,後足就剛好踏在另一鼓面上,雙足彈跳連續不絕,始終不相併落在同一鼓面上。
盤鼓舞也很注意手袖和腰肢的動作。
張衡《舞賦》有裾如飛燕,袖如迴雪的描寫。
傅毅《舞賦》有羅衣從風,長袖交橫的辭句,都是反映了舞者輕盈敏捷的動作,舞袖衣裙掀揚的姿態。邊讓《章華臺賦》有俯仰異客,忽兮神化辭句,張衡《舞賦》有搦纖腰而互折,嬛傾倚而低昂的句子,這些辭句都是描寫女舞者那纖細靈動的舞腰所具的神妙姿態,體現了舞者柔韌的腰功和高超的技巧,顯然女子比男子更適合這樣的舞蹈。
盤鼓舞也常和俳優諧戲串演在一起,這使盤鼓舞的場面更加輕鬆活潑,增加了宴會的歡樂氣氛。
又過了一會兒其中的兩個舞姬正蹋鼓而舞,身後各有一個俳優,正跳躍向前。
地上置有五盤,一個高挑的紅衣舞女雙臂高揚,甩長袖於身後,似正用急速的舞步,向前踏盤奔去,粉紅色的長袖翻卷,她身後有一個上身赤裸、下身穿紅褲的侏儒,伸臂向前追逐那個紅衣舞女,喜劇效果極濃,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隻舞在女眷的廳中也有上演。
阮籍也忍不住道:“此舞真是柔中帶剛,可謂陰陽相濟也。”
何晏打了個酒嗝道:“除了舞姿,此舞的意境也是不差的。”
一般來講,漢族的舞蹈以舞手、舞袖為主,而外來民族的舞蹈則以腳踢旋轉見長。
盤鼓舞既舞手舞袖,表現腰功技巧,又踏盤踏鼓,反覆徘徊旋轉,表現腿功技巧。
舞蹈中長袖的走向,下腰的造型,給人以流動感、婉柔美,而盤鼓上騰躍、頓踏的形象給人以節奏感、剛勁美。
因此盤鼓舞既富於輕柔之美,又有著驚險性和力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