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上不時捲起海浪、洶湧澎湃,又在有時溫柔的如一個溫婉美麗的女子,就是這麼讓人琢磨不定、難以預料,三隻船隊還是繼續朝著不同的四個方向行駛、劈波斬浪的接近著目的地…………………
“上大將軍,吾等該從何處登陸夷洲臺灣)?”張震抱拳道,
“便從西部那座夷洲最高峰下的平坦之地向西部的東西方向開始徐徐推進、穩紮穩打,
一定要在夷洲西部的平坦地區立住腳跟,而後再繞中部的山脈到夷洲西側,逐步將夷洲東部、中部山脈地區拿下!”呂岱領眾將進了船艙,望著那掛於牆壁上的夷洲地圖、思索了片刻道,
“上大將軍英明,僕願為先鋒,替上大將軍蕩平夷洲臺灣)!”顧裕抱拳道,
“加快速度,今日晚些定要登上那夷洲,明日定要先拿下幾地,然後找適應築城的地帶、找些山夷人“幫忙”築幾座堅城!畢竟光靠吾軍這些兵士人還是太少了些。”呂岱想了想又道,
“上大將軍所言極是,您說陛下讓咱們攻夷洲是真的為了多佔些土地、人口嗎?還是陛下心中依舊有那虛無縹緲的長生之事?”顧裕見離那夷洲還有些海路的距離、便閒談道,
“想來陛下此番大部分的心思多半還是在那補充土地、人口之事上,那虛無縹緲之事多半是已經淡了吧,畢竟當初可是為了長生之事專門派了人去夷、澶兩洲亦一無所獲啊!”呂岱捋著鬍鬚望著那視野中越來越近的夷洲臺灣)島道,
所謂“守江必守淮”,若以南北分治的要求來說,孫權是一定要把江淮防線推進到淮河才行,荊州這邊則要推進到襄陽。否則北方政權的水軍可直達長江,所謂的長江天險便為兩家所共有的了。
後世的東晉、南宋能夠存活那麼長時間,都是因為做到了這點。東吳在這兩個方向都沒有突破。
既然如此,孫權便計劃著從海洋尋找突破口。就像曹丕看到曹操一直無法在江陵和濡須口突破,會把希望寄託在與東吳在長江口決戰水軍上一樣。
孫權將視線投向海洋,地緣政治上的動機源起於他稱帝的前一年。
那年石亭一戰,東吳大敗曹休,引得身在遼東的公孫淵主動遣使來聯絡,表示願意脫離魏國臣服於吳國。
從陸地北伐的角度來說,建業和武昌的份量是一樣的,有了海路加成,建業的份量就明顯高過了武昌。
孫權遷都推進海洋計劃並不僅僅是為了與公孫淵相通。
對於大陸屬性的中央之國來說,海洋一直是神秘的存在。海的那一邊不僅有未知的陸地、族群以及資源,還可能有帝王們都向往的神仙之地。
稱帝這一年,孫權四十八歲,從為政者的角度來說,這個年齡正當年。
不過年近半百,要是按劉備和曹操的壽數來算,孫權在帝位上還能再坐個十幾年。
除了常規性的培養太子做接班人以外,孫權也如很多帝王一樣起了長生之心。
這個心思甚至在剛遷都武昌時就有了。
很難說,孫權在稱帝后如此熱衷於出海,到底是地緣政治層面的因素多,還是更多希望因此而訪得長生之道。
好在這兩點並不矛盾,完全可以公私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