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轟隆隆”好似更大、更響、更急的雷聲,郭淮、陳泰終於是帶著一萬餘殘部到了谷口處,待騎兵坐騎的前後四隻馬蹄、步兵的兩條腿艱難的邁出谷口之時,
“呼呼”眾人皆是望著谷外高高升起的太陽、大口的喘著粗氣,慶幸終於逃出了那對魏軍來說彷彿是人間地獄的扁都口,
來到了郭淮雍涼都督的大本營武威郡境內能夠安心些,可是危機也還完全解除,不能徹底鬆懈下來,畢竟武威郡的三萬兵馬已被郭淮全部聚了起來,
經今晨一戰只剩一半不到了,而漢、羌聯軍在扁都口伏擊戰役中卻是沒有受到較大的損傷,只折損了千餘人,若是蜀軍追到武威郡來,那豈不是要連武威郡也一起丟了?
就在郭淮殘部逃出谷口不久,姜維也率漢、羌輕騎追來,已是很接近了,
“今日死活不論,務必要留下郭淮,吾要讓偽魏痛失一柱!”姜維果決的道,顯然他深知今日即便是不能生擒郭淮、也要就地將他幹調,這樣大漢進軍涼州便能少了一塊很大的絆腳石,
此人他已是很熟悉,在戰場上打過不少交道,早在先帝取漢中、丞相北伐之時便與大漢做對,一直恨得他咬牙切齒,欲除之而後快…………
郭淮出身於東漢太原郡名門,其族曾祖父郭遵,東漢兗州刺史,曾任守光祿大夫,奉命巡行天下。
郭淮的祖父郭全是東漢大司農,父親郭縕是東漢的雁門郡太守。
在幼年受戰亂時局的影響,他從小就喜好軍事,勤學苦練,並立志長大後投身軍營,為天下安定獻計出力。
建安中期,郭淮因出身門閥之族,故被舉為孝廉,始任平原府丞。
曹丕為五官中郎將時,召郭淮署為門下賊曹,後又被曹操看中挖牆角挖走,轉為丞相兵曹議令史,此後,郭淮長期在軍中任職。
建安二十年七月,郭淮隨曹操征討漢中。
曹操回軍後,留徵西將軍夏侯淵守漢中,以拒劉備,並留郭淮為夏侯淵的司馬。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統軍攻漢中。
次年正月,劉備率主力渡過沔水,順山勢隱蔽疾行,迂迴到陽平關側後之定軍山今陝西勉縣南),依據險要地勢,待機殲敵。
夏侯淵為擺脫被動,率兵爭奪定軍山。
蜀討虜將軍黃忠居高臨下,發動迅猛衝擊,斬夏侯淵及益州刺史趙顒,曹軍大敗,退守陽平關東。
當初,夏侯淵與劉備作戰時,郭淮有病,未能隨其出戰。
夏侯淵死後,魏軍新失主帥,怕為蜀軍所乘,三軍皆失色。
司馬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號令諸軍:“張將軍是國家的名將,深為劉備所忌憚;如今軍情緊迫,只有在張將軍的指揮下,才能轉危為安。”
於是推舉張合繼夏侯淵為魏軍主帥。張合出任,諸將皆受張合指揮,軍心乃定,讓魏軍免於更大的潰敗,
第二天,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認為寡不敵眾,想依水為陣以拒蜀軍。
郭淮說:“這是向敵人示弱,不能擊敗敵人,這不是上策。不如撤離岸邊,在遠處設陣,誘使敵人前來,等他們渡到河中央再發起進攻,一定可以打敗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