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臻平有自己的想法。
他一直夢想著,為燕京電影學院培養出一個享譽全國的知名金牌編劇!
要知道,身為華夏影視類高校中的佼佼者,每年從燕京電影學院裡畢業的演員有很多,其中不乏有人成長為了一二線的大明星,甚至近幾年,許多學生在剛剛入校的時候,就已經是知名藝人了。
所以提到燕京電影學院,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那些俊男靚女、小鮮肉美少女,甚至每年開學季的時候,都會有許多記者、星探之類的人來到這裡,發現新聞,發掘人才。
所以在整個學院裡,名氣最大的,毫無疑問就是顏值爆表、百花齊放的表演系,其次便是導演系。
至於戲劇影視文學專業……
如果不是業內人士,聽到這個專業後,估計都會一臉茫然地問是幹嘛的。
在學校裡,這個專業的地位,也是遠不如表演系和導演系的。
人家表演系的優秀畢業生一大堆,其中光是一線明星就有七八個,風光無限。
戲劇影視文學這邊呢?能夠拿得出手的幾個畢業生,也無非是編寫了幾部劇,而且都是那種沒名氣沒口碑,大多數人都沒聽過的劇,屬實是沒一點牌面。
所以,汪臻平就想,培養出一個有實力有名氣的編劇,也好風光一把,提升一下專業在學校裡的地位。
但是,編劇的培養,又和培養演員不同,太難了。
這種難,主要是指培養一位優秀編劇,需要花費的時間太長。
任何一部好作品的創作,都是需要時間的,或是文學上的積累,或是生活上的沉澱,它需要作者不僅具有文學素養,也要有思想深度,這種東西不是明星偶像,不是可以用宣傳包裝搞出來的,而是實打實的東西。
而且文學的創作,雖有諸多流派和理論,卻沒有嚴格的方法論,更多的還是需要作者自身的靈感。
所以,想要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在讀大學的時候就有如此造詣,簡直太難了!
汪臻平甚至都要放棄這個難以實現的想法了,但就在這個時候,天上掉餡餅,姜喬竟然報考了他的專業!
還沒進大學,就能編寫出《風聲》這種連他看了都不禁拍案叫絕的電影,如此人才,只要他悉心培養指導,何愁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不能出現一位明星式的大人物!
所以他迫不及待地邀請姜喬來到這裡,想要和她交流一番,回頭琢磨琢磨,到底該怎麼培養這麼一位天才!
於是,汪臻平先把姜喬和蘇溪邀請到辦公室裡,喝茶聊天,一番交談後,汪臻平也發現,姜喬在創作方面的創意想法簡直天馬行空、各式各樣,不過在關於影視文學創作的理論知識方面,還處於比較淺顯的水平。
簡單來說,就比如姜喬能夠寫出來一個好故事,卻不一定能準確地表達出來這個故事到底好在哪裡,有種完全憑天賦憑直覺在寫故事的感覺。
擁有這樣的天賦,當然是很厲害的,但這並非就足夠了,還有進步的空間。
其實這也是姜喬報考這裡的目的。
如果只是寫劇本的話,她完全可以不讀大學,四年的時間,她可以寫出來足夠光芒傳媒拍幾十年的作品。
但那樣做的話,只是對記憶的複製,對於姜喬自身而言,其實是並無太多樂趣可言的。
她想做的不僅是把那些作品搬運出來,而是要對這些作品加以改進,使它們更加完美。
這個目標,如果降低一些,就是為了她在搬運的時候,能夠把作品修改的更加契合這個世界。
畢竟,許多優秀的電影,因為世界背景的不同,是不能直接照搬而來的,而是要進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