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套劍法,分為七劍七式.....”嶽不群緩緩的說起這“全真劍法”的種種套路。
這“全真劍法”創立的時代算是北宋末年,距這時已經有了數百年的時間。北宋末年,戰亂頻出,亂世之中也崛起了一位又一位的武林好手。故而那時候可以算的上是武學的鼎盛時期。種種奇功秘藝層出不窮。
而彼時,正統道家武學也為走向衰弱。許多道藏經典也沒有在戰亂中遺失。正是在一個這樣璀璨的時代。黃裳才有機會遍覽道藏和各門各派的功夫,寫出《九陰真經》這本號稱“天下武學總綱”的奇書。
而全真教能在那個時期,成為武林中的頂尖教派。比起如今少林武當的地位,還要猶有勝過。畢竟如今雖然少林武當起名,可佛家武學的代表少林寺,一直以來的地位,是隱隱在道家武學的代表武當派之上的。
畢竟,少林寺在這千年以來,一直都能保持相對完整的武學傳承。而武當所代表的的道家功夫,其中有不少精義都已經流失,雖然有武當祖師張三丰張真人承前啟後,真正可以說把道家功夫發展到了巔峰,所創的太極拳劍,可謂是盡述道家武學的真意。
可這武功立意太高。饒是以當年的明教教主張無忌的天資,也未能說真正明悟了太極精義。武當的後人中,對於這太極拳劍的領悟,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沖虛道長的上一代,更是被日月神教掠走了張三丰祖師手著的《太極拳經》,於是這傳承的內容又少了幾分。
所幸張真人的功夫境界實在太高,留給武當後人的武學寶藏數不勝數,在這樣一位大宗師的遺澤下,武當派的武功雖不如往昔,卻也仍能保持住正道武林的執牛耳者的地位。但是真要論起來,實力還是隱隱在少林之下的。
而至於沖虛道長的幾名弟子,更是沒有學到沖虛道長的幾分本事。因此此刻的武當,也隱隱露出衰弱之勢,這也代表了整個武林中,道家武學逐步衰弱的趨勢,畢竟,太多的道藏經典遺失在了兩宋元初的一場又一場戰亂之中。缺乏了道家經典的靈魂指引,道家武學的衰弱也是可以得見的。
而在全真教興盛的時期。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天下武林第一大派,即便是那時的少林寺,也不敢說能有什麼可以和全真教相比的地方。作為全真教弟子必學的劍法,這門全真劍法雖然在金系武俠裡的實戰表現一直很拉胯,但是依然不可否認,這是一套包容了許多道家武學精微奧義,由淺入深,包羅永珍的精妙劍法。
畢竟,戰績拉胯,也是要看對手是誰,在書中記載的全真劍法輸的陣仗裡,不是對手是黃藥師,金輪法王這樣的五絕級對手,就是使用者是趙志敬這樣的拉胯選手。而耶律齊輸給李莫愁這一仗,也是有李莫愁所學的古墓派武學,對於全真教武學有諸多剋制之處的緣故在。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全真劍法中包含的許多道家武學真意,在如今已經遺失了。若嶽不群只是從頭學這全真劍法,這其中的許多道家武學的武理,他雖然能透過招式學會,但是卻未必能真的明白。
而巧就巧在,系統對於他的灌注,是包括了王重陽本人創立這門武學的記憶在內的。王重陽作為全真教的創始人,更是掌握了道家秘典《先天功》這門神奇的功法,對於道家武學,道藏的理解,自是要勝過如今這個時代的人許多。
因此,封不平只是一聽,心中不由得便升起了幾分重視,心道:“這門劍法的許多道理,我之前從未聽說過,可是一聽下來,便和之前所學的許多道理有共同之處,關於原先武理之中不甚明朗的地方,也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這.....”
這全真劍法作為全真教的入門劍法,本身的許多變化,也是由淺入深,由簡入繁。這劍法分為七劍七式,共七七四十九式。一般來說,新入門的全真弟子,除卻一些天資最為過人,根骨最為非凡之輩。都是由授業之師選擇其中的一劍教給弟子。
這門全真劍法,每一劍每一式之間,都有著彼此的關聯。洞悉了其中一劍的變化,再要學其他幾劍就會容易上許多。而這七劍七式,逢三逢五逢七,又有另一層精妙的變化在內,又有一套道家學說,作為其中的註解。
前面說過,全真教一般的新入弟子,上來先學一劍,學完之後再學一劍。學成三劍之後,便可參加全真教逢三,六,九,十二月,每三月一次的門派大比。根據其中的表現,便會傳授如何貫通三劍的道理。隨後師父便會傳授第四劍,第五劍。
對於尋常資質的弟子來說,學會前三劍且能將其貫通,便需要花上三五年的功夫,而這五劍是一道坎,如若學不會,悟不出來,這輩子可能也就卡在了這個境界,只能算的上是一名普通的全真弟子。但是若能悟出來,再學最後的兩劍,貫通七劍,便較為輕易。
學熟這七劍七式,並能將之融會貫通,便可以算得上全真教的精英弟子。即便行走江湖,也能算的上一名二流好手。且由於全真教武功境界高,全真心法也可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內功,非是遇見了那些受福源天資所限不能再進一步,卻在江湖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牌二流,在這個層次的精英全真弟子可以說是罕逢對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在往後的境界,便是隨著自身對於全真武學的理解,道藏的解讀,在原本的全真劍法的基礎上自己衍生新的招式了。這也是拉開精英全真弟子之上的差距的代表。到了那個層次,便可以稱得上是全真教的核心弟子。如當年的趙志敬,甄志丙等人,便是在這一層次。
到了這個水平,便可以算是跨過了武林中到達高手這一層次最為關鍵的一個坎兒。可以稱得上一句“準一流高手”了,而且仗著全真教武功的厲害,即使是碰到一流之上的絕頂高手,也可以周旋一二。
像《倚天屠龍記》的原作中,作為三代弟子的趙志敬和尹志平,遇上了準五絕級的金輪法王,也能鬥上二三十招。
由此,便可以見到這門全真劍法的精妙之處,不能簡單的將其視為一門普普通通的入門劍法。而是更可以把他看著王重陽對道家真意透過劍法上由淺入深的解析。順著這門劍法的思路,便可以指引門下弟子們一點點加深對於道家武學的理解,從而依靠自己的理解衍生出新的招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