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後一日乃是清明, 三月伊始。
皇家祭陵、百姓拜祖的日子,夏先生家裡卻無這事……
早失怙恃,從記事起就已住在省城慈幼局中,有婦人說他本姓夏, 生辰在上元佳節, 卻說不出他父母親人是誰, 時日久了, 他便也變得不在乎。
幸而聰慧好學,做工之餘抄抄書, 或是蹲在書院牆角下聽書也學得一二道理去……機緣巧合下, 他教一位姓孟的先生撞見,孟先生瞧他機敏,多盤問他幾句,此後幾日更是默默觀察他, 愈發覺得他資稟過人,便在回京前問他可願隨自己回京念書的話。
那時尚不及十歲的孩兒呆呆鄧鄧, 念書這事是他從未奢想過的,他遂問那孟先生:“若我去京裡讀書,還會有睡覺的地方嗎?”
慈幼局裡與他同住一屋的小兄弟, 才來時渾身穢臭,聽是沒住的處所, 在廟裡避雨時給人打了……他不願那般髒兮兮的,哪怕給米店扛五六袋米他自己也不髒的。
孟先生聽了他的話,朗聲大笑:“學院裡遍地皆是能住的地方, 你想一人住一間房都是成的。”
念書與幹淨的房子,是年幼時的夏先生最渴盼的東西,於是他十歲那年就隨孟先生進了京城。
通都大邑,大千玩樂並未蒙了夏先生眼去,同宿生寶飾綺繡也未萌慕豔意,自始至終都記著孟先生的話,勤懇踏實,天子腳下矜貴子弟都知曉孟先生有這麼個好學生,大都與他交好。
原本眾人眼中將來堪當重任的大才卻在秋闈前離了京,此後十餘年再未聽聞過這人訊息……
若榴地小,先生將懸杪堂打點得比他曾呆過的學堂還要整潔,閑閑過著日子,昔日朋友甚少還有往來,更莫說去祭不知在何處的先祖了。
聽了這席話,坐在柳樹上的景深許久才回神,問:“那先生為何會突然離京?總不能像你說的那樣忽地就離開……”
樹下少女拍拍袖子,輕飄飄哼上聲:“今日的日額已用沒了。”
實則是她也不知為何了,這些還是聽她娘“說”的。
樹上景深沒再揪著這事不放,而是因她的話氣笑來,問她:“如今已是三月了,如何還要定‘日額’?”
自那日杏花林下他說了句實誠話後,她便端出氣包子的秉性,每日與他說幾句話都定好來,稱作“日額”,說等到三月清明再同他正常往來。
更惹人笑的是,有時分明是她忘記這事先開口來,也要扣在他頭上,吃飯時都不忘鼓著腮幫子,就像他曾在深林裡頭見過的松鼠似的。
處在下風的夏意又哼一聲,問:“你還沒摘好麼?”
景深笑,抱著樹幹上擱著的一捆嫩柳枝一躍下地來,分了一半去夏意手上。
今日她穿著那條水綠色的裙子,咳,他也穿著那身蟹殼青的……
折柳本就要穿應景顏色,他默默想著,目光又落去夏意臉頰上,臉蛋比別的地方都要有肉些,軟白的讓人想揉一揉。
可這是個逾矩的念頭,景深有些遺憾地垂下眉宇,顧自弄起手上柳條來,一邊往小院回去。
經了寒食日,小院門楣上已掛上了好幾串柳條穿好的“子推燕”,雛燕便對著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的燕子吟吟不停,福寶日日在階下張望著腦袋,恨不得吃東西也能仰著頭。
進院裡時先生正在庭邊澆灌冷飯瀋,等清明雨後就能生些青翠苔蘚出來……因二人腳步輕,他也想著事就沒聽著人走近,直到發冠上被人丟了樣東西,頭略覺一沉他才擱下葫蘆瓢轉身。
一襲淺綠色衣裙的小姑娘頭上正頂著個綠油油的柳葉帽,揹著手認錯:“爹爹這般高,只能用丟的了。”
說完又念一句俗語:“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夏先生想著理了理柳葉冠,擺端正了才搖搖頭問她:“寫清明的詩會背幾首了?”
夏意:“……”
所幸先生只是這麼一問,沒再說別的,只重新拾起葫蘆瓢沃飯瀋養青苔,夏意忙溜回石榴樹下找景深,他比劃著做了一半的柳葉帽請教她,兩人便頭抵著頭窸窸窣窣忙碌起來,直到景深也戴好綠帽……柳葉帽才又去尋別的事做。
傍晚河畔,村人們陸續燒紙錢時夏先生也領著二人去祭已故之人。
翌日傍晚同樣,為了景深娘親又燒了許些,蹲在火堆旁的景深像個小孩兒似的,同他娘說了好些他爹的壞話,說著說著左耳就紅燙燙的,於是乎一口咬定是他爹也在說他的壞話。
若非時機不對,夏意真想笑上兩聲,心下好奇想景深爹爹會是什麼模樣。
初時聽說他是為了景深堂弟才送景深來若榴的,就覺他是個偏心爹爹;後又說要讓景深在若榴呆上一年,又覺是個狠心爹爹;再後來聽景深說許多同他爹爹鬥嘴的事,偏心和狠心之上又添了個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