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始至終,這個天下的主動權,都掌握在元氏王朝與韓氏王朝手中。
若不是北方有韓氏王朝正面抵抗,也不會有南方紅巾義軍遍地開花,此時韓氏王朝與元氏王朝決一死戰,可謂是提前決定天下下一任新主。
此時,南方清遠軍後發先至,不但吞併了郭將軍,還將目標瞄準了李氏王朝,若是吳王能南征勝利,便擁有了前朝南遷後的地盤,也擁有了北伐的資本。
真正與北方呈對峙之勢。
若是韓氏王朝與元氏王朝怕吳王漁翁得利,白夫子的猜測還是大有可能的。
否則,怎麼會各方關注北方局勢,卻都不曾得到什麼訊息,也就只有韓氏王朝出手,封鎖訊息這一個可能,能說得通了。
北方雄獅暫時休戰,便意味著吳王一直安穩發展的大環境的消失,到時候,吳王真的不會如同流星劃過天際,在史書上留下惋惜二字。
“韓灼華——”
院長沒想到吳王這麼快,就把目光放在了韓灼華身上,當初郭將軍佔據應州府多年,也不敢打巾幗書院的主意,這次要是讓吳王成了,不但折損了韓灼華,還損了巾幗書院的威名。
這一箭雙鵰的本事,梅秀英不愧是她巾幗書院曾經最聰明的女學子。
“吳王南征,主帥乃是趙小將軍,又有巫山遺部相助,連月輪都識時務放棄了李氏王朝,南征軍隊凱旋而歸只是時間問題。
到時候吳王攜大勝之勢,又有巫山遺部交情,巾幗書院便沒有第二條選擇了。原本,巾幗書院該早早抉擇,可是,吳王真的不會是第二個原宿將軍?”
應州府沈氏倒是早早抉擇了,最後還不是敗於郭將軍的無能。
一將不成,累死千軍,巾幗書院傳承至今,不能毀在她手中。
而且,眼見她大業將成,又怎麼甘心,眼睜睜看著最後的生機,就這樣從手中流逝。
“韓灼華的事,我知道了,白夫子,你速回書院,守好門戶,一口咬死等我回來再做分辨,只要再給我們一點時間,無論是吳王還是韓氏王朝,以後都不敢用這樣輕慢的態度,來對待巾幗書院。”
巾幗書院這些年,與各大勢力都有聯姻,可真到了用他們的時候,還不是推三阻四,拿盡了好處,才願意出手。
看吳王對白鹿莊是什麼態度,對巾幗書院又是什麼態度?
若韓灼華是白鹿莊的人,吳王妃怕是也得低著頭顱去求娶,而不是這般強勢掠奪。
巾幗書院從成立伊始,受盡了這兩般對待的屈辱,今朝必要一雪前恥。
待白夫子離去,陳瑾音才出言道:“我們的計劃,與我兒有什麼關係,我為巾幗書院犧牲一切還不夠,院長還要賠上我的女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