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首先要確認的是,我們將要面對的敵人都有哪些?先到南河的會是元氏王朝的兵馬,還是李氏王朝的援軍?”
前者,他們只能力守,後者,似乎也只能將南河的防衛權力拱手相讓。
“我手下的探馬已然得到準確訊息,不足兩日,元氏王朝的兵馬便至,李氏王朝的援軍卻還需五日。”
這是明晃晃的明謀。
李氏王朝的援軍,想要南河消耗元氏王朝的兵力,待元氏王朝士氣下跌後,他們再一舉拿下。
站在元氏王朝的角度上來看,雖然南河的抵抗力量不強,卻也要消耗一些兵力,待犧牲不少拿下南河後,自然是燒殺搶掠,以報舊仇。
可隨著兵士們腰包鼓鼓,怕是已然失去了戰鬥之心,此時李氏王朝以逸待勞,不曾在路上消耗太多精力,便可打個勝仗。
元氏王朝哪怕知道李氏王朝援軍的打算,他們也只能先拿下南河,否則李氏王朝援軍先至,他們就需面對一個固若金湯的南河。
對敵人逐一擊破,還是讓敵人合在一處再打,後者的難度和代價,是呈指數增長的。只要元氏王朝的領軍者不是傻子,便知道如何選擇。
李氏王朝這出計謀用的漂亮,只是可憐了身在局中的南河百姓。
王縣令身為李氏王朝的官吏,求到趙均面前,卻沒有想通這一層,這點趙均不信。
若是普通官吏,第一反應,難道不應該是求援軍早日到南河?
“南河百姓想要撤離,大約需要幾日?”
王縣令苦笑,“哪怕讓所有兵士相助,怕也需要十日。”
”若是我們不走陸路,改走水路呢?“
南河本就曾為大港,是幾處水流入海口,從海上走才是最優選擇,而且大船承重高,能帶的人和物,也能多些。
王縣令眼睛一亮,卻又無奈苦笑。
“南河曾經也有不少大船,可自從元氏王朝開展海禁後,明面上便沒有海船了。”
縣衙倒是有幾艘廢棄的大船,可修補也需要時間,誰也不知道最後能不能下水。
“這就是王縣令你燈下黑了,南方找馬困難,可找船卻簡單。哪家漁民沒有一艘小船,那生活在海上的胥民不下萬人,他們順水而下,到南河不會花費一日時光,而且南河周邊,最不缺的就是鹽商,他們也有船啊!”
漕幫,大概是南方擁有船最大的組織。
他們甚至擁有不少造船廠。
海禁在他們這些商人眼中,從來都是一紙空文。
趙均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剩下的便是王縣令的事了。
趙均相信,以王縣令的本事,最大程度調動這些勢力,還是能完成的。
“若有足夠的船隻,轉移南河百姓,只需三日,可這也要求趙小將軍抵抗元氏王朝兵馬進攻一日——”
說到這裡,連王縣令都忍不住笑了。
若之前認為,趙小將軍阻攔元氏王朝八日,是強人所難,可阻攔一日,卻在趙均的能力範圍內。
原本壓在身上沉重的大山,居然在趙小將軍三言兩語中,便被搬開。
這大概就是清遠軍迅速崛起的機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