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軍營。
自從李文之投了趙子璋,便日日兢兢業業,今日梳理完後勤,終於有時間對練兵之事,操心一二。
這本是趙均的任務,但因其領兵在外,許諸與季和都不擅此道,哪怕李文之自稱只懂皮毛,也一併交到了他手中。
李文之本以為趙均哪怕會練兵,卻不擅內務,這軍制怕是還要他多多費心,沒想到主公卻給了他一份驚喜。
趙均當初呈予趙子璋的軍制,被其給了李文之,令按章執行。
剛開始李文之自然是不滿的,他何須人也,如何需要一介軍漢指點。
因此,對於這套極其完善的兵制,李文之是極驚訝的。
就他所知,趙子璋出身草莽,幼年根本不曾接受體系教育,甚至早年四海為家,不過鍛煉出一副強健的體魄,這樣的主君從骨子裡應該是孤陋寡聞的。
當然,李文之並不認為這是趙軍的缺點,恰恰相反,亂世能成一番事業的,大多起於草莽。
趙軍可以悍不畏死,勇戰死戰,卻不該在文治方面,有太大的建樹。
縱觀趙子璋三人學識,李文之原本以為,與他們一道的趙均怕也高明不到哪裡,沒想到卻被打了臉。
這趙均其人,怕是他小覷了英雄。
要知道,這兵制可是兵家不傳之秘。
歷朝歷代,兵制的演化變遷,都是一個王朝立足根基之一。
從西周始,鄉遂井田兵農合一制,歷經漢代的京師兵、地方兵,隋唐的府兵制,唐宋禁軍、廂兵、藩兵,直至元氏王朝草創,大興草原軍制,成了所有兵制的上風。
說來還真是亂拳打死老師傅。
所有中原勢力都在尋求新的出路,沒想到連世家大族都在矇昧中蹣跚學步,趙軍中已然有了最合適的兵制。
這份兵制將兵員的徵發,兵役,徭役,軍功爵賞,病員數額,軍費開支這個方面,都條列的極為清晰,顯然是兵制方面的集大成者。
李文之可以毫不謙虛的評價,這是一副先進的,能最大限度提升軍隊戰鬥力的軍制。
以此軍制為框架,他彷彿已然看見了趙軍輝煌的未來。
若是之前,李文之還以為自己投奔趙子璋是折節下交,不過賭一個從龍之功,現在,便是熱血沸騰,興奮至極。
他好像撿到寶了。
只要趙軍猛力發展,保持住這個勢頭,未來大業可期啊!
頂尖文臣和普通文臣的區別之一,不就是擁有足夠長遠的眼光嘛,而李文之最得意的,便是自己的見識。
現在,他的夢想乘上了趙子璋這艘巨舟,未來必將乘風破浪,闖出一番大事業。
“李某有急事相見主公。”
當李文之被擋在主帥府前院時,才覺出幾分不對。
原本激盪的內心也緩緩平復。
“主公現下到底在何處?此事關乎趙軍未來,你若誤了大事,莫怪軍法無情!”
李文之這段時間都在軍營,一套制度從無到有,總是麻煩重重,可李文之卻忙的甘之如飴。
此時有了徹底倒向趙子璋這個主公的打算,便來投其所好,沒想到吃了閉門羹。
趙子璋帳下目前只有他一位謀士,不說敬若上賓,也不該如此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