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洛北想要的只有兩個字:民意!
洛北早知道他要拿這份奏疏來說事,立刻答道:
“魏相公,當年狄公寫《罷四鎮疏》時,大唐剛剛克複安西四鎮不久,卻在隴右邊境被吐蕃擊敗。那一戰,我軍死傷慘重。戰爭結束之後,吐蕃人甚至將我死難將士築成京觀,炫耀他們的武功。”
魏元忠點了點頭。他還記得,當年女皇為了那場慘敗大發雷霆,將主兵的宰相婁師德貶斥出京,又將主將王孝傑貶為白身:“你年紀雖小,這些事情倒是記得清楚。”
洛北輕輕一笑,魏元忠哪裡知道,當年狄仁傑寫這封奏疏的時候,他就站在旁邊給狄仁傑磨墨:
“當時狄公上奏,是因為隴右軍隊死傷慘重,隴右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可又屢屢為吐蕃侵擾。他希望早日促成和議,能使百姓安居樂業而已,並不是真的要棄地棄民。”
洛北說罷,又俯身在地圖上標出幾處關隘:
“可如今是吐蕃屢屢戰敗在先,向我們求和。我們要是遂了他們的心意,把九曲之地拋棄,或許可以節省一時的錢財。但棄守九曲及九曲以西修建的堡壘和受降城,便意味著過去的投入全部打了水漂。而吐蕃卻可以輕易入犯我朝臨洮、蘭州等地,朝廷要防禦吐蕃,便要增兵,新修受降城——其中花費,遠勝今日。更不要說吐蕃佔據此地,侵擾西域,阻絕商道,來自胡商的稅收也會減少,這收入一年可有三百萬錢。”
“不愧是郭元振教出來的下屬,果然算得一筆好賬。”魏元忠哈哈大笑,“其實,還有一點你沒有提到,倘若吐蕃藉此和突厥聯手,我西部防線將腹背受敵,連長安都會在他們的威脅之下,這是我等絕不能容忍之事。”
洛北點頭道:“魏相公深謀遠慮,屬下受教了。”
“只是如今朝中深謀遠慮的人實在太少太少。與我一道回到京城的唐休璟也是知兵的人,他是會和我們站在一邊的。剩下的人裡:張柬之那幫人巴不得分掉我們的權力和資源。武三思那夥人又天天逢迎君上的心意……要贏此局,不容易啊。”
魏元忠素來以剛直強硬聞名於朝堂,曾數次受人誣陷被貶而不改其心,但到了這個時候,也不免有“吾道太孤”的想法。
洛北知道他的心事:“屬下處理李弘泰案時,曾與時任大理石少卿的桓彥範桓相公有過來往,若魏相公允許,可否讓屬下去謁見桓相公勸說一番?”
“你要願意吃閉門羹,我是沒有意見。”魏元忠搖了搖頭,“家國大事,本來就不該成為大家爭名奪利的地方。他若能被說服,於隴右百姓會是件好事。”
洛北笑了笑:“宰輔們各有各的立場,確實不好勸動。然而與吐蕃和親這樣的家國大事,或許應該召開大朝會群策群力,為諸位相公補闕拾遺才是。”
“你啊,還是把朝政看簡單了。”魏元忠以為他忍不住要在大朝會上顯擺自己,“就是召開大朝會廷議此事,你一個五六品的小官兒,又怎麼可能說得上話?不過這倒是個辦法,受制於百官,那些賣國求榮的人也不敢太放肆。”
洛北笑道:“魏相公慮的是。”他當然知道他這樣的角色不可能在大朝會上公然挑釁一幹宰相——他如今不過是個從五品上的小官,就是搭上了太子的背景,也不可能挑動這群有王爵的大佬。
但一旦召開大朝會廷議此事,此事就會鬧得沸沸揚揚,朝野皆知。華夏自古以來就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更何況如今經歷了“漠南漠北無汗庭”的貞觀永徽年間的大唐百姓?
洛北想要的只有兩個字:民意!
一旦民意四起,即使是皇帝李顯本人也不得不畏懼這浩浩湯湯的天下大勢!
魏元忠見他沉默不語,只拍了拍他的肩:“如今聖上指了你兼任太子屬官,你可以多到太子那裡走動走動,問問他的看法,若太子能站到我們這邊,也算是個助力。”
洛北低頭而去,立刻找了個時間去拜見太子。
那是個天朗氣清的春日,洛北進了東宮,就看到一隻蹴鞠橫空飛到他面前,他眼見蹴鞠將在面前落地,交錯跳起,拿腳後跟一磕,把蹴鞠踢回了來人的懷中。
李重俊抱著蹴鞠,也不著惱,抬手免去了洛北的行禮:“這招式漂亮得很,你有空教教我。”
“殿下是千金之軀,這點雕蟲小技怎麼能入了殿下的法眼?”洛北笑道,“如今春和景明,困在東宮蹴鞠有什麼意思,殿下若是無聊,不妨同我一道去曲江邊踏青吧。聽說那邊正在舉辦宴會,席上非常熱鬧。”
李重俊本就和他父親李顯一樣喜歡宴遊,聞言更是欣喜:“還是你知道我的心意,我去換身衣服,咱們就做一次白龍魚服之遊,我不擺太子的架子。你也別太恭敬了。”
長安素有春日踏青賞花的風俗。洛北和李重俊騎馬到曲江池邊,只見遊人如織,春色滿園,不少屏風圍擋之內,還坐著雍容華貴的女眷。有處滿是青年學子的地方,人頭攢動,洛北便帶著李重俊擠進了人群之中。
人群中央,正有一個錦袍青年一邊飲酒,一邊賦詩:
“紫臺穹跨連綠波,紅軒鉿匝垂纖羅。中有一人金作面,隔幌玲瓏遙可見。
忽聞黃鳥鳴且悲,鏡邊含笑著春衣。羅袖嬋娟似無力,行拾落花比容色。
落花一度無再春,人生作樂須及辰。君不見楚王臺上紅顏子,今日皆成狐兔塵。”
李重俊哈哈大笑,悄聲對洛北道:“飲美酒,賦美人,好個風流人物啊。這是誰?”
“這便是晉陽名士王翰王公子,他家資豪富,平生最喜歡美酒寶馬。如今到長安來,是趕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