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病前日,用兵一時。”,作為此次防禦的總帥,望南關城頭之上的扈國兵部尚書邵廉低聲呢喃著,作為扈國的兵部尚書邵廉已經任職八年的時間,在這八年之中這位文官掌軍的尚書還真的沒怎麼上過戰場,頂多也就是待在國都縮在內閣,盯著牆上的時局圖發表著一些“偉大的”、“奇思妙想”,當然這些出口成章的內容也就是他自己知道而已,畢竟當初的扈國皇帝司馬永延太過於優秀,馬上能指點江山、馬下能夠縱橫捭闔,自己那些驚才豔豔的絕佳論斷是從未起過作用的,但是邵廉依舊認為自己的想法都對,而且不是一般的對。
陪同邵廉站在城頭上的是望南關的守將蒲國興卻不住的嘆著氣,老皇帝忽然間過世了,這對於扈國上下來說都是極為震撼的事情,但是讓蒲國興等武將更加震驚的事情是,新皇帝也就是如今的那位洪昌皇帝,打著“變法”的旗號在國內推行新政,其中一條就是向各邊關和邊境地州派遣督軍,美其名曰是加快邊關、邊境地州同國都的聯絡,實際上這些人就是小皇帝派來監視他們的,畢竟這位督軍有監督、調動部隊的權利,權利甚至是在主將之上。
許多邊關和地州將領都不禁疾呼,這是扈國朝廷在文官掌軍之後的又一次變本加厲的行徑,這充分表明了小皇帝對於扈國將領們充滿了不信任,而這種高度的不信任感讓蒲國興極為難過,蒲國興家是四代從軍,幾乎每一代人都為保護扈國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就在這種情況下扈國朝廷依然對自己充滿了高度的懷疑和警惕,這怎麼能讓蒲國興不為之難過呢?
“邵尚書。”,就在邵廉在城頭不斷觀察的時候,一公鴨嗓打破了此間的寧靜。
邵廉回過頭去,便看到一個身穿著紅色蟒袍的半大老頭子在一位小太監的攙扶下走了過來,於是邵廉趕忙抱拳微微躬身,“夏公公。”
而包括望南關守將蒲國興在內的一眾將領們也趕忙朝著這位夏公公施禮。
不過面對著這一品大員在內的,一眾官員和將領極為恭敬的施禮,這位夏公公非但沒有半點的得意和高興,反而是白眉微蹙,“嗬,尚書大人恐怕是忘了吧”,夏公公說著朝身旁扶著自己的小太監撇了一眼,“孫賊,告訴他們,錯哪兒了?”
小太監趕忙頷首,然後朝著兵部尚書邵廉在內的一眾官員、將領說道,“皇上欽命夏公公為總督軍,你們要喊總督軍的。”
小太監的話音剛落,邵廉的眼睛就不禁猛的一抽搐,是啊,小皇帝確實將眼前這個老太監封為了總督軍,這老太監叫夏石蓮,從司馬雲明小的時候開始,這個老太監就在他身邊服侍直到今天,因此可以說這個夏石蓮是小皇帝最信任的人之一。於是在司馬雲明登基稱帝之後,這個夏石蓮也算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迅速的就成為了如今的皇宮太監大總管,無論是朝內的大臣還是後宮的嬪妃們都得巴結著。
原本所有人都以為這個夏大總管只要不出大錯,恐怕會霸著這太監大總管的位子到壽終正寢,但是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就在內閣剛剛將作戰計劃上報給皇帝之後,皇帝就宣佈由兵部尚書邵廉為前線總帥,而這位夏石蓮則出任總督軍代替皇帝前線督軍。
一個一輩子都只是端屎端尿、端茶倒水的老太監,就是黃土已經埋過了眉毛的時候,不但搖身一變成為了扈國大內的太監大總管,而且就在不久之後甚至還榮升為了總督軍,這也就意味著這位大字都不識幾個的老太監可以調動整個扈國的軍隊。
合理麼?自然是不合理的,這份旨意剛剛傳達到內閣之後,內閣的大臣們便在宰相郝柏瑜的帶領下面聖去了,一眾大臣們是苦苦勸解,但是卻根本沒有動搖皇帝的心思。
之前變法是皇帝強推的,其中最讓人詬病的除了賤籍條陳之外,便是督軍的安排,因為皇帝安排的督軍基本上都是太監,扈國奉行的是文官治國、文官掌軍,可不是宦官治國掌軍啊,於是滿朝文武無不上書勸解,為此洪昌皇帝甚至還撤換一大批官員,也因為這次撤換徹底激起了扈國朝廷言官的戰意,在他們看來,如果這個時候還不站出來的話,恐怕下一次要遭殃的就是他們這些言官了。
於是這群言官便聯名上書,要求皇帝收回成命,絕對不能讓宦官參與到軍政之中,隨後言官們還跪在皇帝寢宮外,但是這並不能阻止皇帝的決定,因為在司馬雲明看來如今扈國有人要反對他,他對於扈國的控制力並不強,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導致變法並沒有迅速推行,反而是阻力重重,如果國內沒有反對他的人了,同時他也對扈國有著高度的控制力的話,那麼變法一定會迅速且成功的推行。
於是在安排太監們去勸了幾次言官而無果之後,洪昌皇帝司馬雲明便當做什麼都不知道一樣,對於殿外的言官們不管也不顧,甚至是躲在寢宮之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洪昌皇帝在寢宮之中是享受著錦衣玉食、美人在側,而在寢宮之外跪著的言官們自然就沒那麼幸運了,頭頂並無片瓦,身下並無一棉,不但要承受著風吹日曬雨淋,而且還要忍飢挨餓,因為御膳房也不準備他們的吃食,而他們的家中也沒法送飯到宮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於是君臣便隔著寢宮的那一道大門開始了對峙,言官們的行為可是急壞了朝中的大臣們,特別是內閣的那些位,於是內閣的那幾位趕忙來勸這些言官,但是這些言官們是向來以“聖賢書為標準”,以“錚臣為準繩”,以“死諫為手段”,所以就跪在這裡一些時日又如何?只要老子能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只要後人能挑起大拇哥說老子是鐵骨錚錚的忠臣就行。於是大臣們的勸解失敗了,在言官這碰了一鼻子灰的大臣們又轉身求見聖上,希望能讓聖上回心轉意、收回成命,但是不想他們連碰一鼻子灰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吃了閉門羹,而且服侍皇帝的夏公公還傳了話,“皇上說了,那群言官愛跪到哪天就跪到哪天,就算跪死在這裡,也沒有用。變法不能變更,那是皇上為了江山社稷苦思冥想了多年的。”
於是不久之後,確實就發生了言官死諫的事情,在死了幾位言官而皇帝依然無動於衷之後,無論是言官們還是大臣們終於相信了皇帝的話——就算跪死在這裡,也沒有用。
於是,言官們一改之前只是跪求而毫無聲音的舉動,他們依然跪在那裡,但是卻不斷的衝著寢宮發表著自己的見解,而這些見解和看法幾乎囊括了洪昌皇帝登基以來的所有事情,重點自然就是洪昌皇帝自以為是的變法,不過在這些言官口中,皇帝引起為傲的變法卻變得一分不值。
言官斯文一些的還是說皇帝的變法是不合時宜,而當中有些脾氣急躁且不會說話,甚至是直接罵皇帝的變法是“狗屁倒灶”。
一開始洪昌皇帝還能忍一忍,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這一忍卻讓外邊的這些“該死”的言官更加猖狂起來,領頭的幾個言官甚至認為皇帝知道錯了,開始怕了,只是不好意思承認錯誤。於是他們出於對於皇帝的迴護,認為只要再加把勁兒皇帝就應該能夠勇敢的站出來承認錯誤了。
於是,在他們的錯誤判斷指導下,言官們嘴裡的話是越來越不著調,也越來越不是那麼回事兒,到最後甚至已經開始大罵皇帝是昏君,要做亡國之君之類的。
洪昌皇帝終於是忍不了了,在洪昌皇帝的命令下,御林軍迅速的包圍了這些言官並將他們帶走了,這些被帶走的言官們全部被扔進了囚車之後,很快便被拉到西郊殺了頭,而另外一方面這些言官的家也被另外一隊御林軍抄了,他們的家人也全部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