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高順第一次見這個齊國的北京。
和鄴城不同,這裡雖然沒有正式定為陪都,但這裡地廣人稀,到處都彰顯著大氣。
自從入城以後,百姓們紛紛好奇觀望,世人都知道齊國有兩個皇帝,一文一武。
高長恭在幽州坐鎮,雖然也有文武班子,可除了軍事方面,從來不發什麼政令。
就算有需要配合的,高長恭也會以朝廷的旨意下發,而不是他的旨意,這樣才能做到統一排程。
因為這種情況,所以百姓們都知道高順的存在,高順坐在馬車上,身穿龍袍頭帶皇冠,說不出的威嚴。
李姝菡坐在他旁邊,身穿朝服,頭戴鳳冠霞帔,看起來十分端莊典雅。
和高長恭的霸氣比,高順更加內斂,整齊的護衛隊伍步伐統一,更彰顯王者之氣。
前面就是皇宮了,雖然名義上是行宮,可畢竟是高長恭居住,幾年下來已頗具規模,比鄴城的皇宮還要大氣。
難怪高長恭一回到鄴城就說皇宮太小,感情這裡地廣人稀,高長恭大手一揮,直接把面積擴了一倍。
恍惚間,高順好像回到了後世,那紅磚碧瓦很像紫禁城,巨大的宮殿和廣場,讓人感覺自己渺小的同時,又生出萬丈豪情。
乾坤殿上,是皇宮主殿,高順坐在龍椅之上,下方官員山呼萬歲,高順坦然受之。
等大禮結束,高順才開口:“諸位愛卿,朕這次親征,目的要滅掉高句麗,諸位都是北方的官員,想必對高句麗都十分了解。
勸諫的話就不必說了,朕來的路上也反覆思量過,高句麗必滅,否則大齊東北難安!”
下面的官員低聲議論,他們大部分都不知道高順的計劃,這次高順只帶了兩萬兵馬,還不算興師動眾。
可兩萬兵馬就想滅一國,這未免有些太兒戲了。
“陛下,臣在遼東為官多年,深知遼東的情況複雜,高句麗近些年休養生息,實力不容小覷。
我朝雖天威浩大,可面對高句麗就好比老虎遇到了穿山甲,無處下嘴啊!”
這位官員的話糙理不糙,道理之前都說過,由於地形的原因,派再多的軍隊都沒用。
“你們的擔心朕都知曉,但朕已經制定了應對之法,接下來你們只需要配合。
隨著我軍的推進,朝廷將遷徙遼東的居民,那些百姓一旦進入齊國,就看你們得了!”
明確的分工,是保障後續的基礎,接下來的戰鬥會很殘酷,高順要毀滅他們的家園。
站在下方的李靖兩眼冒光,他來幽州就是為了打仗的,可是突厥不來就沒機會,沒想到高順竟然主動討伐高句麗。
在幽州做了一系列安排,同時張貼告示,徵集勇士討伐高句麗,來報名者皆有重賞。
和楊廣的強行徵調不同,高順採用的是自願原則,之所以徵集勇士,不是為了作戰,而是為了尋找嚮導。
高順沒有在幽州多做停留,繼續率領大軍北上,平原王高陽成聽說齊軍來討,立刻派出使者求和。
面對高句麗的求和,高順只有一個態度:要麼戰,要麼降,沒有求和的選項!
對於高順的強勢,依舊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齊軍準備充足,調集的兵馬比唐朝還少,根本就不想是滅國的大軍。
大軍一路行至懷遠,隊伍中多了三千遼西人,這些人要麼去過遼東,要麼祖上生活在遼東,都對遼東畢竟熟悉。
再往東就是遼河了,此時已經是三月下旬,雨季馬上就要來臨,到時候遼河水量大漲,齊軍想要渡河就難了。
所以在此之前,大軍要度過遼河,可高句麗哪會輕易讓他們度過,早就在岸邊嚴陣以待。
此時的遼河,並不是後世那條小河,河面寬達十丈,深也有數一丈,是一道天然屏障。
不過高順早有準備,孔維的水軍有戰船千艘,一部分早已從入海口北上,與大軍匯合。
高順拿著望遠鏡,可以清楚地看到對岸的高句麗軍,去年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並且採用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
由於此時百濟與新羅聯盟的早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此時面臨戰火,高句麗卻能積極應對,可見其不臣之心。
算算時間,海軍的船隊也應該到了,順流望去,隱約可見兩艘大船的船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