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在場之人,敢說了解高句麗的真不多,但裴世矩算一個,別忘了在他的標籤中可有地理學家。
“陛下,遼東高句麗境內多山,不利大軍開進,而且高句麗在境內修建了數不清的要塞,層層抵抗。
這些堡壘很多都是就著山地建的,現在還有很多遺址,山地堡壘連成片,大軍被無數要塞阻擋在山區,將會寸步難行。
而且遼東冬季寒冷,夏季多雨,水潦方降,不可淹遲,如不時定,脫遇秋霖,深為艱阻,兵糧既竭,後力不足……”
裴世矩從天時、地利兩方面說了高句麗的優勢,高順聽的很認真,並沒有反駁,因為裴世矩說的都是事情。
“況且高句麗民風彪悍,全民皆兵,上下一心,民心不向,我軍實難取勝啊。”
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於齊國,歷史上也的確如此,隋唐兩朝為了這塊彈丸之地,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高順分析了裴世矩的話,緩緩點了點頭,其他人都暗暗欣喜,覺得他聽進去了。
哪成想高順突然微微一笑,道:“誰說朕要舉大兵進攻了,有道是兵在精不在多,遼東地形複雜是不假,可也不利於騎兵馳騁。
既然如此,我們只需要派出精兵,逐一擊破,如果高句麗出大軍圍剿我們,豈不是正合我意?
如果他們不集中力量,那就要做好被分食的準備,城堡再多也擋不住大炮!”
對於大規模地戰鬥,高順也許沒什麼把握,因為牽扯太大,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但是小規模戰鬥,他卻很有心得,尤其是在科技領先敵人的時候,基本上是碾壓。
火器的秘密他不想過早暴露,但軍隊不經歷戰火的洗禮,就無法形成戰鬥力。
“朕的計劃是,派出使者前往百濟、新羅,促使雙方重新組成聯盟,共同討伐高句麗。
如果他們不答應也不要緊,那就兩邊同時用兵,正好檢驗一下我朝海軍的實力!”
高順力排眾議組建的海軍,始終沒有什麼作用,畢竟在世人的潛意識裡,世界就這麼大。
受航海技術的限制,海軍無法遠航,所以近年來一直當成了運輸船,朝中的意見很大。
可高順自有他的打算,不但沒有縮減海軍的用度,反而繼續發展海軍,現在齊國的海軍絕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部隊。
“陛下的意思是,派出少量的軍隊進攻,可這樣做的風險太大,隨時都可能被對方消滅。”
幾人還是不懂高順的用意,其實在高順的影響下,他們的思維已經很超前了,否則也不會考慮非戰因素。
“你們不懂得叢林作戰,和大規模作戰不同,叢林作戰講究的就是靈活。
我們的軍隊深入敵後,不會帶太多補給,他們必須以戰養戰,利用環境去戰鬥!”
接下來高順給他們簡單地講述了特種作戰,與這個時代主流的大規模作戰不同,特種作戰講究的是單兵實力和配合。
說白了就是尖刀戰術,利用一隻精銳部隊,掃清前方障礙,後方軍隊建立補給線,一點點進行推進!
對於高句麗,高順知道它的難纏,隋唐的軍事實力都很強大,但在戰術上出了問題。
因為環境因素,派出再多的軍隊也沒有用,所以還不如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壓縮高句麗的生存空間。
經過高順的講解,幾人漸漸明白了高順的用意,原來高順不是貪功冒進,而是早有預謀。
“合理利用火器,可以有效打擊敵人,我們現在的火器不多,用在大規模作戰中效果不大。
可是在山林作戰中,敵軍絕對不是我們的對手,再加上火藥,我們必勝無疑!”
燧發槍的原理並不難,高順已經派人打造了上千把,是這兩年來的全部存貨。
與此同時也儲存了足夠的火藥,足夠發動一場戰鬥!
炸藥包、手榴彈、大炮、燧發槍,總有了這些火器,高順就不信滅不了高句麗。
不過自信是自信,也不能過了頭,東北的天氣高順是知道的,他不會在冬天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