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部分人覺得沒必要開鑿運河,而是讓他們去開墾土地,畢竟現在齊國的耕地面積還沒有飽和。
隨著人口越來越多,糧食問題也提現出來,要不是有南方的支撐,北方很可能會出現饑荒。
可是從南方運糧,運輸又成了問題,陸路運輸速度慢、消耗大,不如水路便捷。
而水路又受到河道限制,根本無法貫穿南北,所以有一部分大臣也開始支援修運河。
一邊是自給自足,一邊是南糧北調,都是為了民生大計,誰說的都有道理,如此就吵了起來。
如今的內閣,人員也發生了變動,陽休之和徐陵先後去世,高順啟用了裴蘊和房彥謙,同樣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裴蘊,河東聞喜人,陳朝都官尚書裴忌之子,門蔭入仕陳朝,起家直閣將軍,出任興寧縣令。
裴蘊性明辯,有吏幹,一開始在陳朝做官,任過直閣將軍、興寧令,但他卻始終思念著北方的故土和親人。
大業初,考績連最,高順聞其善政,徵為刺史州官。
當時南方初治,戶口脫漏現象很嚴重,年齡不實“或年及成丁,猶詐為小,未至於老,已免租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齊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不利於發展生產,成為當時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因為裴蘊曾經做過刺史,對其中的內情比較清楚,於是他上疏,提出了一整套核實戶口的措施。
他奏請採取的“貌閱法”,也就是說,每個戶口均由官司檢閱,與本人核實,這樣,不但性別、年齡能夠落實,人數也比較可靠。
為了貫徹這些措施,他還規定:“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里長皆遠流配。”
又規定了獎勵告發的辦法:凡有戶口漏報者,告發者只要“糾得一丁者,令被糾之家代輸賦役”。
這些措施付諸實施後,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結果“計賬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南方的隱藏人口都被找了出來。
在此時的歷史條件下,採取按人查對戶口的“貌閱法”,確是一項有利於核實人口、促進生產的政策。
儘管裴蘊提出這項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增加齊朝政府的財政收入,但客觀上對於恢復和發展生產,增強國家的實力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對此高順很滿意,向大臣們道:“前代無好人,致此罔冒。
今進民戶口皆從實者,全由裴蘊一人用心,古語云,得賢而治,驗之信也。”
由是漸見親委,拜京兆贊治,發擿纖毫,吏民懾憚。
這樣的賢臣,高順自然不能浪費,於是五年內多次破格提拔,從地方官到中央,從戶部進了內閣。
這樣的升遷速度,可以說是非常快了,高順之所以選擇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年輕。
至於房彥謙,房彥謙,字孝衝,齊州臨淄人,出身清河房氏,起家廣寧王高孝珩主簿。
大家族的文化薰陶和動盪的政局變換,鑄就了他的清正品格和嫻熟的從政能力,十八歲時他就擔任了家鄉齊郡的主薄。
歷史上他一直在政府任職,直到四十歲才被郡守舉薦進京,做了監察御史,職責是“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
其職責既像後世的紀律監察干部,還兼具司法監督和整治朝廷風氣的責任,官品雖然不高,權力卻也不小。
後遷為河南長葛縣令,在全國官員考核中,因其清正廉潔,被評為“天下第一”,並因此而晉升郡司馬,州郡軍事官員“二把手”。
如今高順提前啟用他,並不是他表現的有多突出,因為高順突然發現,他兒子也不簡單。
他是房玄齡的父親!
喜歡逐鹿北朝請大家收藏:()逐鹿北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