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隨著國家隊的發展,事情越來越多,現在又在討伐陳國,一旦陳國覆滅,齊國的地盤就擴大一倍。
如此一來,現有的機制可能不好執行,三省有必要重新組建,不過要換個名字,比如內閣。
內閣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基本職責都一樣,那就是替皇帝分擔政務,其中明朝做的最徹底。
嘉靖二十年不上朝,全靠內閣打理朝政,內閣的作用很大,就看皇帝如何掌控。
如果有內閣在,有些事情就不必皇帝躬親,遇到無法做主的事兒,也可以投票決定,但皇帝擁有一票決定權。
除此之外,還要完善監察御史,御史言官自古有之,上可以罵昏君,下可以督百官,官職不高位置很重要。
只有把這兩個機構搭建起來,皇帝才能輕鬆些,但有些事情還是無法避免,高順也沒什麼好辦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中央改革的同時,還要有地方改革。
現在齊國的管制,還是承襲前朝,地方官的權利模糊不清,動不動就開府儀同三司。
之前雖然更換了一些官員,但並沒有改變管職,經過幾年考察,也發現一些優秀的官員。
高順打算把這些頭銜都取消,明確上下級,採用省、州、郡、縣、村五級劃分。
如此就可以等級分明,明確責任,文官只負責民生、經濟、刑法,地方的府兵負責治安。
如此一來軍政分開,大權都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大將軍級別的將領要在京城,戰時才可以掛帥離京。
高順理清思緒,在地圖上劃分省份,按照記憶中的地圖,定下了一些名字。
比如遼州此時還沒有固定稱呼,高順就把後世的地名搬出來,但他記住的也不多,好在史書中都有。
下午,高順召集六部尚書,在尚書檯議事,遠宣佈組建內閣的決定。
明朝朱元璋時期及以前的各個朝代基本上採取的是丞相制,丞相是有實權有決策權的,丞相可以開府設定屬員形成自己的一套參議和執行機構。
相反內閣制是一個團體決策機構,它本身也是參議和執行機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擔心相權過大而廢除丞相加強君權,親自掌管六部。
廢除丞相後,全國重大政務都由明太祖決斷。
他曾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批閱奏章兩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明太祖深感力不從心,於是設定殿閣大學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
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主持。
明成祖在位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
後來,內閣地位日益提高,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主持閣務的首輔更是權壓眾臣。
夏言、嚴嵩為首輔時,赫然為真宰相,壓制六卿。
張居正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簡單來說,大學士可以頂著皇帝名頭寫奏章辦事。
內閣的利弊,高順心裡也清楚,哪怕是他這一代很完美的制度,他的子孫後代也可能竄改。
況且根本沒有完美製度,高順還不能太放權,閣臣一共有四位,不能同時兼任六部尚書。
所以高順找他們來,就是想問問他們,有沒有願意放棄尚書的位置,進入內閣。
六人面面相覷,都覺得內閣更像是幕府,不會有太大的權利,只能給皇帝出謀劃策。
所以並沒有願意。
喜歡逐鹿北朝請大家收藏:()逐鹿北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