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譯被高順接納,並且任命東宮的訊息傳出,很多擔心出身的官員都鬆了口氣。
銅雀臺更加熱鬧了,很多之前觀望的他國官員出現,不只是周國,還有陳國的官員。
對於這些官員,吏部需要嚴加審查,對每個人都很重視,儘量保證沒有細作,同時又避免鳳雛的遭遇。
為了表示公平,高順特意手書一幅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橫批:公平取仕。
不論出身,不問前塵,只要清白,有真才實學,根據所長經過考核,都可以得到任用。
然而這個待遇只有外國人有,這就引起了齊國人的不滿,但高順接下來公佈一道政令,頓時壓下所有聲音。
“從今年起科舉細緻劃分,分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無需舉薦皆可參加。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等。
此外還有武舉,考核武功和兵法,無論文舉還是武舉,只有齊國百姓才可以參加。”
高順藉此機會徹底完善了科舉制度,參考歷代科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論出身,寒門士子也可以參加,而且科目種類繁多,哪怕是木匠、瓦匠也可以參加工部的考試,有點類似後世的專業工種。
一個招賢令,再次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之前有人擔心外臣太多鳩佔鵲巢,高順告訴他們他們想多了。
當然,如果羨慕齊國的待遇,也可以加入齊國,不過加入後需要官府考察三年,考察透過後才享受國民待遇。
考察期間除了無法參加考試,其餘沒有什麼特殊對待,對於讀書人來說三年正好熟悉齊國的科舉制度。
在鄴城轉了兩天,鄭譯感覺自己在做夢,說好的破壞招賢呢,怎麼越搞越紅火了。
鄭譯很想躲起來,可高順偏偏要帶著他,每天都出現在銅雀臺,彷彿在告訴人們。
“你們看,這位是周國的大官,現在是東宮長史,是孤的心腹,你們還擔心什麼呢!”
由於高順一直盯著,鄭譯根本沒辦法搞小動作,高順心中得意,他要讓楊堅知道,什麼叫賠了夫人又折兵。
作為周國來的最大的官,有他這個榜樣在,其他官員確實安心很多,高順也都做了妥善安排。
在那些人中,鄭譯還看到了幾張熟悉的面孔,雖然不是什麼大官,可看他的眼神著實氣人。
“你們看什麼,老子不是叛徒,不要那麼看我,老子是被逼的,你們這群……”
鄭譯在心裡大罵,罵著罵著就罵不下去了,他現在哪有資格罵別人,楊堅若是知道他這樣,不懷疑都出鬼了。
高手過招,招招致命。
……
長安,隋國公府。
看著手下帶回來的訊息,楊堅面色陰沉,他自然知道這是高順的計謀,這是在捧殺鄭譯。
現在全天下都知道鄭譯入齊,周國還沒有表明態度,如果他此時出聲叱責,就等於打自己的臉。
可如果不出聲,難不成就讓齊國一直挖牆角?
這會兒可不是春秋時期,人們為了出人頭地遊歷列國,雖然不是沒有這樣的人,可誰能放心他國之人掌權?
一共就三個國家,可以說是涇渭分明,統治者相互敵視,沒人會把對方當朋友。
然而就在這種局勢下,世家卻可以左右逢源,這就很讓人討厭,所以宇文邕和陳頊也討厭世家。
可要想鞏固地位,還必須依靠世家,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世家都要高人一等。
所以高順完善科舉,啟用寒門,看似是無心之舉,實則用心很深。
高順已經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用來對抗世家,而且高順也懂得一些平衡之道,就比如獨孤永業和斛律光。
“鄭譯怕是回不來了,不過也沒什麼要緊,就讓他留在齊國,日後也許會有大用。”
劉昉則有些擔憂地問道:“高廣敬如此施為,恐怕有很多人會受其蠱惑,會引起更多人的不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