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北方,崇尚江南的文風,由於南方國內動亂、南北戰爭頻繁,隨之而來的是連續不斷的南人北遷浪潮的出現,大量的南方民眾北遷。
侯景亂後,東魏、北齊趁機佔領蕭梁淮南江北大片地區,此地的民眾自然被劃歸北方。
及江陵陷落後,又有大量的南朝士人被迫流亡東魏、北齊,其中較為著名的文士有:徐陵、荀仲舉、明少遐、諸葛潁、顏之推、袁爽、睦豫等。
此外,還有許多文學才能較為突出的蕭梁皇族宗室成員也流入東魏、北齊,如蕭淵明、蕭抵、蕭放、蕭退、蕭慨、蕭勤、蕭廣、蕭愨、蕭世怡泰)、蕭子寶、蕭莊等。
在鮮卑化漢人高氏掌權的東魏北齊時期,雖然朝中上下普遍重視武功、不正風教。
但由於其繼承了北魏時期的全部文化遺產以及絕大部分的文學才士,在都城鄴下呈現出了一派“鄴都之下,煙霏霧集”的繁榮景象。
既有在北方文壇享有盛譽的魏收、溫子升、邢邵、薛道衡、盧思道等本土文學才士,還有一批由南入北的蕭梁皇族宗室成員以及顏之推、袁爽、睦豫等南朝文學士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所以,無論從人數還是規模上來說,東魏、北齊文壇的繁榮程度,與同時期的西魏、北周文壇相比都遠為繁盛。
北方本土士人與南來士人齊聚鄴下,史載“自梁使至鄴,鄴下為之傾動,貴勝子弟盛飾聚觀,禮贈優渥,館門城市。”
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朝廷設定的文林館中,有不少文林館學士是由南入北的文人。
這些待詔文林館的入北南士與北方本土文士,在文學上有必然會有所交流和切磋。
儘管有些入北南士的詩作表現出明顯的南北文風融合的跡象,但亦不脫蕭梁後期南朝文風。
北齊詩風也明顯受到南方文風的影響,語言辭彩多華豔而少興寄,文學創作在技巧上也比前期要嫻熟。
此時是武平元年,鄴城雖然還沒有成為文化中心,可已經有了那個趨勢,所以高順覺得他可以湊湊熱鬧。
高順穿越時,正是八月,而後過了幾日,便進入九月。
此時中秋還沒有成為正式節日,但沒有中秋不要緊,九月還有一個節日——重陽節!
經過打聽,高順得知了一個訊息,重陽節那天還真有一場詩會,而舉辦的地點,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銅雀臺!
聽到這個名字,高順頓時來了興趣,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給後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時間還有幾天,高順要抓緊時間準備,主要是練字。
此時的書體以楷書為主,高順以前的練過幾天毛筆字,可惜後來沒堅持下來。
王羲之的帖子他臨摹過,但倉促之間,他怎麼可能記住那麼多繁體字,所以他打算找高長恭幫忙。
九月初三,高順離家的第三天,他又回到了王府,見到了高長恭。
“怎麼,覺得外面沒有王府好,想回來了?”
“不是,我要參加重陽詩會,你幫我弄個帖子,同時借我一個會寫字的侍女,最好寫漂亮一點。”
“……”
高長恭震驚過後,有些不悅地說道:“胡鬧,你可知去參加詩會的都是什麼人,你才讀了幾本書,就敢去湊熱鬧!”
“阿父你都說了,我就是去湊熱鬧,你不讓我打王府的名頭,我總得考慮我們母子的生計吧?”
“生計?去了詩會就能有錢有糧了?”
“最起碼先出個名,阿父放心,我不會用真名的。”
聽到這裡,高長恭也不好說什麼了,自己這個兒子很有主意,貌似不用他管。
“那好,我到要看看,你到底有幾分本事,如果你給本王丟了人,我就把你逐出王府!”
高順聞言撇了撇嘴,絲毫不在意,如果真是那樣,反倒是好了。
喜歡逐鹿北朝請大家收藏:()逐鹿北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