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兩天,都沒有什麼新的訊息傳來。
楊銳也就在研究院裡又住了兩天。
現在可不是任性的時間,總得防一手被人魚死網破才行。
何況,住研究院,對楊銳來說也不是什麼困難的時間。
作為一名研究員,在實驗室裡呆的時間比在家裡長,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最起碼,中國的研究員都是這樣的,當中國的研究員們開始參與到國際化競爭中的時候,外國研究員也不得不如此了。
地球村是個好東西,科研競爭可沒有海關和社群警察的阻撓,全面開放的競爭,在中國人貧窮落後的時候是大殺器,當中國漸漸崛起以後,就變成了中國人手裡的利刃了。
楊銳為了自己的利刃,總是能靜下心來。即使他也一度焦慮結果如何,但是,焦慮總是一閃而逝的,他有太多的東西可以用來分心。
即使在別人的實驗室裡不方便進行實驗,楊銳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實驗設計,又或者,幹脆就863計劃再寫兩篇文章。
時至今日,楊銳已經不再是隨波逐流的小研究員了,他有自己的實驗室,有自己的科研地位,甚至隱約間有了自己引領的學術風潮,與之相對應的,是楊銳也有了自己的學術訴求。
這些訴求,自然是要體現在他撰寫的文章中的。
換言之,楊銳現在已經不可能去照抄類似的863的發展文章了,曾經的文章,是曾經的撰寫人基於自己的學術訴求而形成的。
楊銳的文章,自然要基於自己的學術訴求而形成。
最起碼的一點,他更樂意積極的推動基因層面的研究,也希望中國更積極的參與到人體基因組計劃中去,如果他的觀點被認同,自然有人的專案會受到損失。因為預算總額是早就確定好的,有人的經費多了,有人的經費就少了。
楊銳對此沒有絲毫的愧疚感。
科研就是戰場,我的槍法好,我就要挑更好的子彈,拿更多的子彈,用更好的武器,這個時候搞謙讓,是對所有人的不負責任。
當然,具體到程式上,到專案的機械性分配方案上,楊銳就不需要搞什麼創新了,哪一代的863計劃設計的更好,更適合當前的國情,甚至是任何一種國家級的科研專案設計的好,都可以直接拿過來用。
這樣忙活了兩天,楊銳算是將自己之前提供的方案理清了,老曹等人更是高興的不行。
就連不怎麼愛說話的米教授,也直接評價道:“有楊銳在,起碼節省我們兩個月的時間。”
於是,楊銳得到了新的稱號——
“二月楊”
雖然感覺上像是一種好吃的食物,但是,滿房間的人都是“二月楊”,“二月楊”的喊著,楊銳也就只好習慣下來。
“二月楊”
“二月楊”
“楊主任”一片二月楊的喊聲中,突然有人叫回原來的稱呼,卻是讓楊銳一下子有些不適應。
轉過頭去看,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呂壽呂區長。
隨同在他身後的,還有李星洲,以及兩名不認識的幹部。
楊銳的臉色,刷的就冷了下來。
再怎麼算,他都是個年輕人。不管是曾經的補習老師,還是如今的人生,都沒有給他積累足夠的城府。
這種時候,他也不需要城府。
“楊主任。”站在呂壽身後的幹部,又滿臉堆笑的喚了一聲,他前面的李星洲,也不自然的跟著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