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些細節和結構方面的幫助還是很大的,楊銳第一天就給委員會的委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晚飯時間,蔣同化匆匆返回,看到的就是楊銳如魚得水的模樣。
至於蔣同化本人,除了幾位來自衛生系統的研究員和他打招呼以外,甚至都沒有得到基本的歡迎。
“楊銳又搞了什麼?”蔣同化站到自己的小圈子裡,小聲詢問。
“楊銳對藥品生産有一套。”蔣同化的師弟範成義沒有靠近,就隔空聽著,也是露出無可奈何的表情。
“比你還有一套?”蔣同化問。
“人家有理論有實踐。”範成義頓了一下,道:“我剛才聽他說,英國捷利康在全球建立的輔酶q10的工廠,都是採用他設計的標準。”
蔣同化訝然問:“真的?”
“估計不會假,這種事問一下就知道了。捷利康在京城就有代表處,在國外的規模也很大。”範成義嘖嘖有聲,道:“以前就知道楊銳做的輔酶q10的專利賣給了英國人,沒想到他弄出了全套的生産工藝。”
在網際網路時代以前,資訊流通從來都是緩慢的。就是圈子相對較小的科技界,也非常依賴各種會議和集會。當然,科技界和社會之間的資訊流暢就更是問題多多了,價值頂尖的成果不出名,或者是部分出名的情況太多太多。
比如制藥界和化學合成界的頂尖成果兩步法合成維生素c,堪稱神一般的作品,但出了生物界,知者寥寥。而同樣做出了是科學成就,不如說是《人民文學》和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就。
陳景潤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完成於1973年,直到1978年,都沒有在社會上引起絲毫波瀾,直到《哥德巴赫猜想》一文問世,一夜之間,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的名聲就響徹了大江南北。各地的報紙、廣播電臺紛紛轉載,黨政軍領導幹部引領閱讀……
然而,與陳景潤做出了相似貢獻的潘承洞和王元,卻並沒有收獲多少社會聲望。相對於陳景潤證明瞭1+2,潘承洞證明的1+5,王元和潘承洞共同證明的1+4在學術上並不遜色,按道理說,大家都沒有最終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本應該是不相上下的,但結果並不如此。
相比前人,楊銳更知道這種成果與聲望不符的情況,他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在意輿論和宣傳的,採訪和新聞都沒有斷過。
輔酶q10的生産工藝的問題,卻是楊銳一直不怎麼在意的部分,沒想到今天放出來,一下子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
蔣同化頓時感受到了深刻的威脅。
他對gp委員會也是有野望的,不希望看到楊銳這種意外因素的出現。
作為半官僚化的學者,蔣同化其實不怕那些脫離一線的學者,比專案比後臺,他有衛生部的支援,這就足夠了。
同樣的,蔣同化也不怕那些精力不濟的老年人,做《藥品生産管理規定》就像是古代的修史一樣,這是一項漫長而嚴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體力和精力的儲備,老年人的經驗再多,也是有心無力。
反而是楊銳這樣的學者,對蔣同化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失去梁策以後,蔣同化更是缺少強硬的工具。
當然,蔣同化並不覺得楊銳有能力執掌gp委員會,他自己甚至都只是將此當做一個目標而已。能夠産生充足的影響力就不容易了,蔣同化更擔心的是楊銳會抵消自己的部分影響。
“梁策真走了?”範成義又擔心的問了一句。
蔣同化回看他一眼,道:“不走怎麼辦?”
“明年估計還有一次補選,這次不行,下次來也一樣。”範成義更像是安慰自己。
蔣同化笑了笑,心裡卻不以為然,就梁策的心理素質,他是承擔不起再一次補選了。
“我去會會楊銳。”蔣同化見身邊幾位同僚都是士氣不振的模樣,卻是決定再開荒一次楊銳。
範成義等人假意阻攔一番,就由著蔣同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