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戰場因為以防守為主,孫權這邊其實也沒有立刻戰敗,但是意外不出意外的出現了。
又或者說,早有預料的背叛果然不出預料的出現了。
世家豪強有諸多的外號,比如說地頭蛇,比如說人才庫,比如說毒瘤,還比如說牆頭草。
都說只有起錯的名字,沒有起錯的外號,這話當真是一點都不假。
至少別的不說,江東的世家豪強相當清晰的向著孫權展現了最後一種。
早說了孫權真的很擅長制衡,而擅長這個,也代表著他很擅長看出各方勢力的輕重。
就好像往天平兩端放置砝碼一樣,若是都不清楚重量如何,怎麼能夠讓一切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呢。
本來一切都在孫權的掌控之中,但因為曹操這個外力的強勢介入,失衡似乎就在眼前。
不,應該說失衡已經開始了。
如果他們能夠勢均力敵,甚至反敗為勝,那群人會成為了他最大的支持者。
畢竟比起曹操身邊已經幾乎被佔滿的位置,自然還是孫權這裡有更大的利益空間。
而且戰亂進行到現在,世家在最亂的情況下穩住之後,如今反而是不希望戰亂結束的。
戰亂繼續,幾方混鬥,那就是人才佔據主導的市場,這家不行還有另一家可選,各方勢力也要努力展現自己的優勢來吸引人才。
可一旦戰亂結束,供求關系就瞬間反轉過來了。
因為你只剩下一個選擇了,對方卻有無數的選擇。
如果可以,他們並不希望戰亂結束。可若是孫權必敗無疑,去曹操那邊擠一擠也總好過日後無容身之處。
孫權太明白他們心裡那點小算盤了,不僅是足夠瞭解,也同樣善於利用。
而現在,利用或許可以轉變為毀滅。
真要做墊腳石,為什麼是自己做他們的,而不是他們做自己的呢,千百年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說不定還要感謝自己幫忙除了一大害呢。
甚至都不需要千百年後,如今的曹操都該感謝自己,幫著他省了不少事情。
不過這種想法暫時還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不到萬不得已,他並不怎麼想要使用這種近乎同歸於盡的手段。
他跟孫氏一些族人雖然不親,但對於關系更近一些的親人還是很親近的,母親,弟弟,姐妹,他雖然還沒有兒子,但兄長有兒女在。
真的跟那些人同歸於盡了,他大不了一死了之,可家族其他人該怎麼辦呢,指望曹操善待嗎?
孫權看向桌案上的文書,其中不少都是勸降的言論,而且這種言論頗有幾分愈演愈烈的架勢。
因為自己之前說過主意已定,若是再有相關言論要以軍法處置,所以很多人倒是沒有明著說。
只是說一下如今軍中的消耗,說一下士兵的傷亡,說一下戰況的困難,然後問你一句:“明公如何看?”
如何看,將所有人困難都轉化為不可能解決然後遞給自己看,這是問自己如何看嗎,這分明就是在對著自己說他們如何看。
語言是很精妙的一門學問,孫權一點也不欣慰的發現,自己手下許多人對於這門學問頗為精通,並且用這份精通來對付自己。
曾經歷史中留下了勸學典故的孫權,此刻只恨不得這群人都是文盲。
但是人家也沒有直接說投降,你要是因此殺人,不免給人一種你真的急了,看點真話就破防的感覺。
本來人心就不穩當,真這麼幹了,那真的分分鐘在自己重擊自己。
孫權看著自家的情況,只覺得這裡一個漏洞,那裡一個叛徒,所有人都想要與我為敵。
但因為他發現問題並努力在解決問題,這邊的一切在曹操等人眼中,那就是彷彿很混亂,但是在混亂中又找不到什麼明顯能夠突破的薄弱點。
曹操自己也經歷過那種以弱戰強的亂局,對於此刻孫權一方展現出來的一切最有體會,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完全不同的情況下卻如歷史上一般誕生了。
孫權倒是不知道曹操還說了這種話,畢竟對方是在營帳內跟自己的一群文臣武將說的,孫權要是有本事將探子插到那裡去,他現在也不用這麼煩躁了。
不同於曹操直接帶兵壓境,孫權這邊是周瑜在前,孫權在後的情況。
倒也不是孫權不敢去前方,而是如今他們這邊這個情況,他要是去了前面,沒個人在後面看著,總感覺分分鐘就要被斷了後路。
孫權將一份文書處理好放下,就聽見外面又有人帶著新訊息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