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有個什麼,想要撤退都不好撤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曹操能夠將襄陽交給陸離暫且掌控,完全可以說將自己的退路甚至是性命都交託給對方了。
接下來要如何呢,先攻孫權,可能從某種程度上促進孫劉雙方結盟。
可如果先攻劉備呢……
將這個三方中最弱小的先踢出局,接下來再慢慢收拾孫權,豈不就從容多了。
而且就算不能完全收拾了,在被曹操打殘的情況下跟孫權結盟,這到底是結盟還是投靠呢,孫權那邊顯然跟劉表那邊絕對不同。
再者說了,劉備如今所在的位置,真的讓人有種不打不是懂兵人的感覺。
曹操那邊選定了劉備這個軟柿子,諸葛亮等人也在分析曹操前來攻打他們的可能性。
這一世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出現什麼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情況,因為徐庶如今還在劉備這裡好好待著呢。
事實上在諸葛亮、徐庶二人看來,曹操來打他們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敗了的話,不是直接退出荊州,便是要在所謂的結盟中處於絕對弱勢,甚至依附性的為人犬馬。
可凡事都有兩面性,敗了自然是如此,可若是勝了,甚至不需要絕對的勝利,他們只要成功抵禦住來自曹操的攻擊,在結盟的事情上更有吸引力與話語權不說,名聲上也會迎來一波很大的提高。
在察舉、舉薦為上升重要途徑的王朝中,經營名聲、包裝自己,對於有心仕途計程車人群體而言從不是什麼陌生的事情。
大家一個個都能坐在這裡的,都是那種有認知甚至是有著豐富經驗的存在。
所以只要成功抵禦住,他們就能宣傳出曹操難以勝過劉備的效果,而訊息往外傳一傳,變成劉備大勝曹操可能也就是幾個人的嘴的距離而已。
懂得的人自然都明白這裡面的水分,但有水分的同時也不全是水分,這年頭能夠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大敗曹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成功抵禦住對方同樣不是。
雖然曹操起點稱不上多高,但一路走到現在,放在許多人眼中那是真的如有天助、順風順水,所向睥睨。
上來就想著勝過對方,未免太過好高騖遠了些,先想想如何成功抵禦才是現實且實際的。
當然了,實際情況如此大家心裡清楚就足夠了,說卻絕對不能說我們只要成功抵禦就很棒棒,這絕對是消極且打擊人心的。
長久之後,便容易讓底下計程車兵心裡産生某種我們絕對不可能勝過對方,最多就是成功抵禦的心態,士兵的戰鬥力甚至是自身勢力的發展都會被限制住。
所以目的雖然是成功抵禦,名頭上卻要是成功讓對方無功而返,打擊對方前進的勝利可能之類的說法。
現在非常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成功抵禦呢?
有一說一,當初黃祖不願意接納他們入城,給他們安排的自然也不會是什麼易守難攻的好地方。
甚至要不是當初對方面臨孫權與曹操的進攻,說不定要先對著他們開刀。
現在當初想著要進攻兼併他們的黃祖死了,換成想要進攻他們的曹操,這個地方別說用來防守,用來撤退都不好規劃路線。
可以說黃祖雖然死了,甚至死在投靠曹操之前,但對方還是為曹操做了不少事情的,比如說對於他們的針對。
其實也正是因為這個地方實在沒有半分地利可言,當初才想著勸說劉備趕緊走,不說完全撤出荊州,但至少不能繼續在這麼一個地方待下去了。
無奈當時沒有立刻走掉,現在想走都很難走了。
如今己方互相盯梢,稍微有點風吹草動都很難逃過別人的視線。
本來地理位置的劣勢已經是一大敗筆,如今撤退,相當於將自己的後背直接暴露給敵人,但凡有誰前來追擊,那真的想跑都不好跑,還不如加緊修繕佈置防禦體系,努力爭取一下。
事實上這種事情在劉備決定留下來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進行了,但僅靠不依託地利臨時搞出來的防禦,想要成功抵禦曹操的進攻,怕是在痴人說夢。
俗話說得好,最好的防禦便是進攻。
所以與其坐等曹操來犯,不如他們先來上一波騷擾性襲營。
至於這會不會激怒曹操,反正激怒不激怒的對方都不會放過他們,既然如此還用著擔心激怒對方嗎?
分析擺明瞭自身劣勢之後,劉備這邊幾乎都開始思考起如何用進攻來進行防禦。
既然他們本身所在的地方在防禦方面擁有各種各樣的劣勢,那自然是要去不那麼劣勢的地方進行防禦了。
打仗這種事情,是要靈活變通的。
曹劉雙方都做好了進攻的準備,非要說不太相同的,或許就是劉備那邊確定曹操極有可能來攻打他們,曹操那邊對於劉備可能主動對著他們出手只是進行了一個推測性的可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