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離欲言又止,最後忍不住嘆了口氣:“我知奉孝可能疑惑,但其中些許緣由實在難以訴之於口,奉孝當知我,我絕未存害明公之心。”
郭嘉自然相信這個,可有些事情只是他相信是沒有用的:“我自然相信你無此心,可若最後這般焦急之下事與願違,又該如何?”
陸離:“若是怕輸便不去做,這般與認輸又有什麼區別?”
他目光灼灼的望向友人:“何為一展抱負,擇明主而仕,為民請命,還天下以太平。”
陸離整個人看起來幹勁十足的,好像是什麼熱血小青年一般,可實際上他真正熱血小青年的年紀時,想的大多是:猥瑣發育,別浪。
所以其實郭嘉評價他是“反著來的”,倒也沒有說錯。
只是有些事情該怎麼說呢,有些話聽著讓人熱血沸騰,本質上也沒有任何錯誤,可出現在錯誤的時機,就只會讓人感到無奈、別扭,甚至討厭。
郭嘉倒不至於因為一句話討厭陸離,但他真心感到勸不動,真的完全勸不動。
當年陸離能夠跟袁紹玩到一起去,那真的不是毫無道理的,也絕對不是僅靠著一張臉或者當時的簡在帝心,他們倆也是有點臭味相投在身上的。
在這方面,曹操其實也是一樣的。
固執己見、不願聽勸,算是他們三人的共同點了,只是如今還活著的兩個人,相較於亡者,堅持的“己見”正確率要高上不少。
對陸離的勸說迎來了大失敗,這對於郭嘉而言,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有些事情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就要看你怎麼進行利用了。
帶著從陸離這裡得到的大失敗,郭嘉找到了曹操。
其實這件事情最本質的勸說物件本就是曹操,只要曹操不同意,陸離便是固執己見也沒有用。
而郭嘉從一開始最想要勸說的人實際上就是曹操。
之所以先去找陸離,那是因為如果對陸離勸說成功的話,對方可以陪著自己一起來勸說曹操,兩人1+1之後效果肯定比一個人來更好。
而如果勸說陸離失敗,那就拿著導致自己失敗的陸離來作為例子勸說曹操。
明公不好啦,陸伯安他鑽牛角尖了!
當然了,郭嘉勸說陸離的時候是用一篇文章作為開頭,勸諫明公的時候,哪怕不是帶著文章,卻也不至於這般粗暴直接、簡單明瞭。
郭嘉先是拱手對著曹操行禮,稱了句:“明公。”
接著,自然就是有關今日前來的目的了。
郭嘉:“不瞞明公,嘉此次冒昧前來,與伯安有關。”
對於這個說法,曹操驚訝卻又不驚訝,只是看著郭嘉這般鄭重其事,心裡忍不住浮現出些許擔憂。
曹操急忙問道:“與伯安有關,可是伯安出了什麼事情?”
郭嘉看到曹操都著急了,自然是要立刻解釋的:“並非如此,明公勿要著急。”
這種事情哪裡是說不著急就不著急的,不過考慮到說這話的人是郭嘉,想想他跟陸離的關系,要是真的出了什麼事情,對方絕對不可能是現在這般氣定神閑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