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與公孫瓚兵事未休,各方也因此被牽扯著或多或少加入其中,劉協派太僕趙岐來調解關東部隊,要他們各自罷兵。
至於這到底是劉協派來的,還是有人藉著劉協的名義派來的,其實都不重要。
就好像曹操之前向著長安上表,被順勢正式封了兗州牧一般,到底是皇帝那邊點的頭,還是有人以皇帝的名義點頭的,誰知道呢。
面對太僕的調停,大家都順勢下坡,結束了大漢的“內部”戰爭,帶著軍隊回去種地了。
一群士兵在外面打仗那可太費糧食了,一旦戰線拉長,需要民夫幫忙運糧,運糧就沒法種地,甚至為了有更多的糧食可以運輸,還會橫徵暴斂,最後往往是越是運糧,越是缺糧。
不是所有人都有本事像秦國那樣,打仗不僅不耽誤事,還越打越強的。
為了更好的踐行春耕與具有兗州特色的屯田制,少不了要繼續跟那些世家豪強打交道,陸離也不知道曹操是怎麼談的,陳宮那邊是暫時穩住了,張邈那邊卻不然。
更要緊的是,曹操是真的很信任自己這位好友啊。
袁紹那邊跟公孫瓚暫時停戰後,也沒有徹底停下戰事,而是轉而專心打起了黑山軍,棄了袁術投奔對方的呂布,在幫助袁紹討伐黑山軍張燕的過程中,堪稱屢戰屢勝,萬眾難當。
只是他每每想讓袁紹給自己增兵,卻總是會遭到對方的推諉甚至拒絕。
哼!
呂布是越來越不滿意了。
想當初對方所謂的討董聯軍何其荒唐,最後還是自己為大漢殺賊,為他袁氏被董卓殺死的族人報了仇。相比之下,他袁紹有何功於天下,不過是依仗家世而已。
呂布那邊不滿意,袁紹這邊也不是沒有意見的,那呂奉先勇武是真勇武,但那一身臭毛病也是真的不少,在袁術那裡縱兵抄掠為人不喜,來到他這裡雖然稍有收斂,卻也是死性不改。
相看兩厭的兩方人是註定難以長久的,很快呂布就離開了袁紹處。
這件事情本來跟陸離沒什麼關系的,但是因為跟曹操有點關系,所以也就稱不上跟他沒關繫了。
因為呂布離開袁紹後想要投奔張揚,路過張邈所在地與之相談甚歡,惹得袁紹大為惱火,直接讓人來到曹操這裡,要讓曹操出手殺了張邈。
這不是袁本初第一次幹這種事了,但現在曹操是真的能夠輕易殺死張邈的。
曹操現在對張邈或許不再信任到可以託付家眷,卻也還是信任的,怎麼可能做這種事情。
只是曹操不想,張邈未必不疑,陸離去見對方的時候,呂布已經離開了,但從張邈的態度中,明顯能夠感受到對方對於曹操的不信任。
也未必是不信任,而是那種大家以往平起平坐,現在一方開口就是要自己的命,而保不保得住要看另一方的態度,這份落差與慌亂很難衍生出什麼積極情緒來。
就算陸離代為轉達了曹操的意思,勸道:“昔日之情誼明公從未忘卻分毫,自言能夠今日孟卓兄功不可沒。
便是孟卓兄因袁本初不信情誼,可為名為利,為人為己,明公斷無傷害之緣由,孟卓兄切莫多心。”
張邈對此只是點頭,好似放心。
六月,下邳闕宣舉兵自稱天子,更令人瞠目的是,陶謙竟然與對方合作,先是攻取了泰山的華、費二縣,接著率軍攻入兗州南部的任城。
知曉這件事情的時候,陸離就在荀彧身邊,雖然很快陶謙就將自家同盟幹掉了,但這種藉著逆賊攻佔地盤,攻佔完再殺逆賊的操作,委實是讓人開了眼了。
本來大家都生怕找不到個理由能夠出兵,現在你好好的一個理由給出來,曹操哪裡有不借的道理呢。
你以為殺了反賊這事就完了,想得倒是美。
拋開了父仇,該出現的戰爭依舊出現了。
這一次沒有父仇橫亙在那裡……不,也不能說完全沒有。
曹操打出的旗號是,昔日於父為難,此乃家仇,我顧念國之大事忍恨不予計較,卻不料彼此之間非止家仇,亦有國仇。
你陶恭祖與賊為伍,非忠臣也,夏日興兵,非愛民也。
似你這般的亂臣賊子,不殺不是大漢人!
成功佔據了道德高地的曹操,這次只要不搞出什麼屠城這等天怒人怨的事情來,大家都是隻有一起打的可能,萬萬沒有去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