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日本兵衝上來後,刺刀直奔吳凡宇。
刺刀帶是著星光划向吳凡宇的。
吳凡宇一直面向這個日本兵,應該說正面防禦做的不錯,危險一目瞭然。
所以日本兵過來的情況他很清楚。但仍然不動,看不出他想要幹什麼,一直保持著原有姿勢。
這下讓衝過來的日本兵有點糊塗,怎麼看他都不像剛才那個殺了同伴的人。
剛才他下手時多狠,多利索,只是胳膊一動,同伴腦袋就沒了,做的乾淨利索。然而,這才多大功夫,他怎麼又不動了呢!像個死人,木頭人。但他手裡的柴刀還在手裡持著,僅從這點看,這人是活著的。
日本兵稍稍楞怔了一下之後,決定還是不顧一切地衝過去,只有衝過去,才可以殺死眼前這中國人。
日本兵傻啊!手裡明明有槍,為什麼不用子彈,非要跑過去受死呢!同伴的下場多可悲,難道你看不到嗎!你不怕死嗎!
日本兵全都看到了,而且看的很清楚,甚至同伴的腦袋怎麼落的都看的一清二楚。從這一招一式中,也意識到對方可能不好惹,不是普通老百姓那般好對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明明知道近身的危險,但日本兵不怕,還想親自試一試,興許是同伴大意了呢!只要自己認真,就對付的了眼前這中國少年。
別人不能做到的,我能做到,不更顯得自己高人一籌嗎!
在當時,日本人不服別的國家,日本兵更不服別國軍人,所以,在他們眼中,把一切都看的只有大日本皇軍為上,衝到任何地方都是摧枯拉朽。
不服輸已然成了日本國民的天性。既然如此,那就用手中這把刺刀來證明一下吧!
有了這種心態,他還怕什麼呢,連死都不怕的人,當然是不計後果。所以,日本兵端著刺刀衝了上來。
相對而言,他喘了一會,身體做了調整,氣息均勻,幹勁實足,這才帶著這股衝動,不顧一切地殺向吳凡宇。
日本兵拼刺刀也沒有太多的招數,比程咬金三板斧多加了幾個動作,靠的仍然是力氣和不怕死,敢於拼命精神。往往一些勇氣不足的人,見了日本兵敢打敢拼敢玩命的架式便不戰自退,從緬甸退回到印度的那些英國兵最有說服力。
現在,這個日本兵仍然踩著先前那日本兵的足跡,轉眼間衝到吳凡宇身旁,且使出的招數還是那種見人便猛地向前刺,沒有多大變化。這也怪不得他,日軍的操典上就是這麼寫的,他也只能這樣做,不能隨意改動,否則,那是要負責任的,死了也得追究。
如果有人死了,教官會說:我讓你這樣做,你偏不聽的話,隨意變幻方法,那才是致死的原因,如果按照教課書上的技術要領實施,死的就是敵人,而不是你。不管怎麼說,只要是敗了,教官們總有話說。終其一點,就是不想擔責任。一來二去,便讓這些日本兵培育出呆板不敢靈活多變的老戰法。
在戰場上,這樣的打法,如果對付新的敵人可能有效,一旦碰到老對手,那就不好使。
說到這,衝過來的日本兵繼續保持這種姿勢朝著吳凡宇來了個胸刺。如果刺刀扎中,定當穿胸而過。
日本兵一邊向前伸出刺刀,一邊在心裡叨唸著,你千萬別動,讓我刺中你,也品償一下大日本皇軍的刺刀厲害。
吳凡宇好像置之不理的樣子,其實一切都在他的意料這中。
就在日軍伸過來的刺刀接近吳凡宇身體的一剎那,他突然轉動身體讓過刺刀,接著用空著的一隻手抓住伸過來的槍身,便要來個空手奪槍。
吳凡宇的這個動作很快,突然出手之後,日本兵收槍不及,槍管部分真的被吳凡宇抓到了。不過,日本兵沒有鬆手,拼命向後奪。
他是兩隻手,而吳凡宇是一隻手。另一隻手還持著那把柴刀。
見日本兵不鬆手,吳凡宇輪起柴刀朝著日本兵腦袋猛砍。
近在咫尺的距離上,柴刀如何砍不中,砍不到腦袋,還砍不著手嗎!當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