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終於有快的,騎兵團和200師的一部分人員趕到了。他們還沒到東枝,便在路上碰到前出東枝15公里處,正準備前往臘戍的一支日軍。
啥都別說了,碰上,那就打吧!有我師200在,想過去,門都沒有。
這些遠征軍士兵真的拼了,豁出命,跟日軍幹上了,哪裡還知道累,只一個想法,堵住日軍,別讓一個日軍過去。
猛然之間,日軍也有點懵。不都說這裡沒人嘛!怎麼突然來了這麼多,所以被遠征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一番拼死戰鬥後,日軍終於頂不住,重親退回了東枝城內。
抓住這個空擋,遠征軍士兵趕緊修陣地,準備迎接敵人進攻。
隨後,戴安瀾帶著師200的主力趕了上來。
他很快看清局面,僅憑身邊這些簡易工事,根本堵不住日軍主力攻擊,最好的辦法,趁日軍主力沒有到達前,把日軍的這個快速縱隊趕回去,死守東枝城。
於是,戴安瀾命令遠征軍師200,從東西北三面一齊攻打東枝重鎮裡的日軍。
師200早在日軍中聞名以久,一聽是200過來,日軍有了怯意,不得不退出東枝,
於當晚,師200收復東枝鎮。
到現在,中國遠征軍轉了一圈,又回到杜建明開始估計的那樣,
不知此時司令部的幾位長官做何感想。
而此時,可以說,整個盟軍司令部和中國遠征軍的最高指揮官都開始亂髮命令,不知所措,各舉主張。
蔣介石來電:萬一臘戍不守,軍5、軍66應以密支那為後方,軍6應以景東為後方。
看的出,蔣介石也對東枝的重要性不看好。
而史迪威和羅桌英還是原來想法,執意在曼德羅搞會戰。
眼瞅著日軍就要突破東線,直取臘戍老窩了,而這兩位仁兄還堅持要在西線曼德羅會戰,好像日本人就那麼傻,非要往那裡鑽似的。
隨後,史迪威一紙命令,把中國遠征軍的軍5除200師的主力外,全數調往西線,集中於曼德勒一線,準備“會戰。”
這次會戰得加引號了,因為這個會戰,完全是史迪威和羅桌英兩人想出來的,從想定和事實看,都不可能。
主力一撤走,日軍看準了機會,乾脆連東枝都不打,羅列姆也不要,繞過兩個重地,專找人少的地方走,直逼臘戍。
由此,東枝的戰略地位沒了。守在這裡還有什麼用,撤吧!師200放棄東枝,撤往他處,開始走上潰敗之路。
歷史學家這樣評價:“如果堅守東枝,不僅可解決東線之危,同時,可以阻止日軍北進,攻取中國遠征軍總後方基地——臘戍,為以後的反擊提供保障。”
誰之錯?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現在不是累死問題,而是害死6萬生命。
史迪威還有機會,在第二次遠征時,總算是要回了面子。
這是後話。
喜歡七十年代那場戰爭請大家收藏:()七十年代那場戰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