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三、借霧過江
既然有朋友提出講歷史不好,那咱就還回到現實中來。不過,急剎車不行,得給喜歡看的朋友有個交待。
簡短捷說,張輔知道前面有敵軍後,便讓部隊緩漫前進,沿著山坡進行搜尋。幾萬大軍一鋪開,滿山遍野到處都是明軍士兵。此時,無論哪裡發生一點戰鬥,鄰近部隊都能夠迅速過去幫忙。這樣一來,安南軍隊就再也隱藏不下去了,只好往回退。他們一退,明軍前進的就更利索。很快,大軍便來到了昌江市,搭建浮橋,直抵富良江。
這時候,安南軍隊自持東西兩都及宣江、沱江、富良江城防堅固,又在江的北岸倚山沿江築起柵欄,多邦隘也增建了土城,各城柵欄相連,延綿九百多里,全都派兵把守,號稱二百萬大軍。又在富良江的南岸沿江打下許多木椿,將國內的船隻全都派往木椿之間,在各江河口全都打下木樁,以防止攻擊。
敵軍的東部,守備也十分森嚴,又在城內準備很多大象以迎戰,想要據險死守以拖挎明軍。
面對如此難攻之地,大明軍人發揚一不怕死,二不怕嚇的精神,很快便攻克了這些堡壘,然後,與安南軍對陣於多幫城內。
安南軍隊這時擺出了象陣。幾十頭大象列於陣前,嚇的明軍戰馬倒退出很遠。
馬與象個頭差的太遠,所以這個仗沒法打。
張輔找人一瞭解,說大象最怕獅子。
大象怕獅子,人更怕。如果把成群的獅子趕來,別說讓他們吃大象,他們肯定先吃人。再者說,去哪弄獅子啊!
後來有人出主意,真的弄不到,咱就弄假的。於是,找人在布上畫了很大的獅子,然後把這些布全都披在馬的身上。
兩軍再開陣時,這些大像突然間發現眼前出現了,比他們以往見到的獅子還要大的獅子後,焉能不怕。一個個顫慄不已,準備逃跑。
領頭的大象發出一聲長哮,象陣再也不聽安南人的指揮,開始往後退。
這時,跟在假獅子後面的明軍,又舉著火統,可著勁地朝著大象開火。
凡是動物,很少有不怕火光的。所以,在一陣加著火光的轟響聲中,象陣終於動了。
大象這一動,不是向前,而是轉身朝後跑。
大象一敗,安南軍隊是一點準備沒有。很多人被大象撞倒,然後被象蹄踏爛。
明軍趁勢在後面猛打,長驅直入攻克了東都城。
黎季聽說明軍攻過來後,燒掉宮殿倉庫,駕船逃往大海。
隨後,安南的各路兵馬,一個個主動到張輔陣前投降。
隨後又經過江普賴山一仗,斬敵三萬。
在第二年的五月,在海口山中捉到黎季、黎澄父子二人,以及跟隨的安南大臣。至此,安南平定。
大將張輔上書,“安南原本就是中國土地,陳氏家族都已被誅殺殆盡,無人可以繼位,本地的老鄉親皆請求將該地劃分為中國的的郡縣。”
朱棣奏準。於是,便在安南設定了交趾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按察司,分為十七個府。四十七個州,一百五十七個縣,十一個衛。
之後,在被改為司後的安南國內又多次發生判『亂』,與明軍開戰無數次。兩國人民生靈塗炭,花掉財糧無數。
到了朱瞻基做皇帝時也就是明宣德二年1427年)。
朱瞻基對大臣們說:“太祖皇帝祖訓中曾說道,‘四方眾彝和南蠻小國,隔山跨海,地處偏遠隅地,即使得其力也不足亦供給國家,而得其百姓也不足以供我派遣,我後世子孫千萬不要倚仗自己國力富強而輕率用兵’……我反覆考慮過,想讓交趾如洪武年間一樣自成一國,歲歲稱臣年年進奉,以保一方百姓免遭戰火,你們考慮怎麼樣?”
朱瞻基說完,面對內閣大臣楊士奇說,“你有何想法?”
楊士奇說了很長一段話,他列舉了漢朝,唐朝,以及元朝對安南的做法之後說,“陛下是天下百姓的父母,豈可與交趾這幫蠻民草寇計較得失呢!”
那意思是說,有我中原大國就足夠了,不要這個交趾小地方也無妨。
朱瞻基沒說話,但點頭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