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老山對峙
三百一十、借路回家
吳江龍一覺醒來,發現窗臺上多了一盆花。
“這不是老山蘭嗎?”
吳江龍大腦中有了這個資訊後,便從床上跳下來,直奔花盆而去。
一個要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的花盆,靜靜地立在窗臺上。花盆內『插』著幾朵蘭花,準確地說,看上去,根本就不像花,百分之百應該是草。因為他的葉子與草非常相像,其寬度也差不了多少,其中的綠也要比草談了許多。然而,就是這樣一種植物,在老山上被戰士們稱為老山蘭。
吳江龍走過去,抓起花盆細看。
這可不是什麼普通的,用泥土燒製出來的花盆。也不是玻璃、玉石之類的容器。而是一個鋼製品。
花盆四周密密壓壓刻滿了字,如果不細看很難看出這些字竟然是用一個個人名覆蓋後,形成的斑駁花紋。
吳江龍沒有在花紋中細看,他想要儘快先鑑別出這是什麼製品。因為他想到了一物品。
吳江龍把花盆高過頭頂,歪著頭看向盆底。
一看之後,吳江龍不經意地笑了出來,“呵,是哪個小子有這麼好的技術。”
花盆地座上,呈現著一個不太大的小孔。小孔上還有微微的水珠掛在上面。稍微有些軍事常識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小孔不是花盆工匠鑿出來的,而是事先存在的炮彈底火。
吳江龍看完花盆之後,終於明白了,這個花盆不是本地所有,而是前線送下來的。別的不說,光是這個炮彈殼,這裡就弄不到。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他才細細地朝上面打量。盯著那些密密麻麻的字看了好一會,他才看出,這些圖案是用一個個人名組成的。
吳江龍笑了,“還好,七連的哥們沒有忘記我。”
吳江龍離開老山已經20多天了,這20多天來,他隨著“英模報告團”在全國轉來轉去。去了許多軍隊、學校、城市後,他感到自己是睏乏之極。每到一地,迎接他們的都是一簇簇的鮮花,和陣陣熱情的掌聲。是那樣雷同,那樣熱烈。
開始時,吳江龍對這種熱烈氣氛有所不適應,漸漸的習已為常,而後竟然想躲開來。特別是念著那份被文字高手改寫過的演講稿,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從最初的情緒激昂狀態一點點地向下回落,三四次之後,竟然有些不知所云。面對臺下成百上千雙眼睛,他感覺自己的目光也漸漸變的模糊起來。
似乎稿紙上的一個個文字,不是字,而是一個個跳動的生命。這些生命,曾經是那樣的鮮活,跟他一起生活,一起侃大山,一起與敵人戰鬥。
可現在,他們都躺在了南國那片佈滿彈片、、鮮血的戰場上。而自己呢!卻住著舒適的賓館,睡著柔軟的席夢絲,吃著這輩子也沒見過的那些美食。還要面對著閃光燈,面對著許許多多期盼的眼神,坐在高高的『主席』臺上,大談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戰鬥場面。
說說這些戰鬥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是記者的事,是作家的任務。作為一名軍人,最好的戰場是在前線,永遠和自己的戰友同生死,共患難,而不是這樣佈滿鮮花的『主席』臺。
如果說,讓吳江龍實打實地說,興許他的情緒也不會這樣低落。雖然語言不流暢,但他能說出實況實情。能把戰士們那種張狂,那種粗放,那種豪情,那種不怕死的境界說出來。雖然粗了點,那也是戰場上的最真實景觀。
可現在,他讀的全是被人改過,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他起草的肢言片語。裡面放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太多的華麗語言,太多的不切實際,太多的領導意圖。光是這些,就讓吳江龍很不舒服。
開始時,他也沒覺得什麼。誰讓自己寫作水平不高呢!有人代寫正是求之不得。可後來,吳江龍漸漸對這份演講稿覺得是那麼不適應,想要把其中帶水份的東西剝離出來。可是,與代表團長一說,人家不讓,說這是上級政治部門審定了的東西,一個字都不能改。
不改就不改吧!我少說兩句還不行。
那也不行。這不,在吳江龍做過第四場報告後,帶隊領導專門找他談了一次話,說他在臺上的情緒不高昂,語言也沒有力量,沒有把現場的氣氛帶動起來。讓他利用業餘時間調整情緒,恢復狀態。
吳江龍無可奈何地接受了領導批評。不痛快,不舒服,能怨誰呢!誰讓當初確定名單,徵求意見時自己沒有拒絕呢!如果不參加這個報告團,自己不還是在前線呢嗎?哪能在這裡受這份洋罪。
在報告團作完報告休息時,大部分成員都隨著地方接待人員出席各種招待會,或者是和地方上的同志搞思想交流了。而吳江龍卻請了假,說頭疼,要休息一會。便獨自一個人悶在賓館裡,蒙上頭睡覺。
做巡迴報告無可厚非。這不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對革命軍人的一次最有效宣傳。為什麼會場上常常出現經久不息的掌聲!為什麼聽眾能和演講成員一同流下激動的淚水!為什麼在那個時代,全國人民對革命戰士這樣崇敬。當時有一句最時髦的詞,叫做“理解萬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理解什麼?不就是理解人民解放軍戰士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和大義凜然。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不就是為了祖國的寸土不容侵犯,祖國的榮譽不容踐踏,祖國的安寧得到保護嘛!
懂得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那時的中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不久。隨著經濟開放,資本主義社會的很多東西流入中國。有如洪水猛獸般噴湧而至。
有本事的忙著掙錢搞發家,有“才學”的忙著升學搞鋪墊,有門路的忙著找工作快就業。有職權的把子女護在翼下不讓參軍,怕的是參加這場戰爭。
最顯眼,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和我們戰士同齡的社會小青年們。他們整天拎個錄音機,無所事事地在大街上閒逛。出入錄相廳、酒館,或者在電影院門前,成群地打架鬥毆。
換個鏡頭再看看。我們的前線戰士們,此時此刻正守在祖國南疆的這片灑滿鮮血,和到處充斥氣味的這片熱土上。雖然此時大的戰鬥場面沒有了,但是小的戰鬥經常發生。無論是夜間還是白天都有蚊蟲叮咬,同時還要提防越軍特工冷槍,以及突然而至的越軍炮火襲擊。
那可是用鮮血和生命做代價,才築起來的中國長城。
不然的話,在那個時期,人們為什麼喜歡《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風采》等許多歌頌南疆軍人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