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人初時還有些不好意思,後者更是有些畏懼沈淩。但是沈淩為著以後大家能坐下來一起商議事情,便一再邀請他們。對底層的民眾,沈淩願意和他們保持一段距離,增強自己的威信。但是對這些地位比較高的管理階層,沈淩就願意和他們拉近一些距離,這樣將來商議事情的時候,也能從他們那裡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議。
兩人在沈淩的挽留下,終於還是留了下來。
他們一坐下來以後,沈淩便吩咐丫鬟們上飯。
席間,楊秉文還比較講究一些,而那方臉男子也就是義軍的首領李貴卻沒有那麼多顧忌,在飯桌上漸漸放鬆以後,就一邊吃飯一邊向沈淩徵求意見。
沈淩一邊吃飯一邊分神回答他的問題,她的意思是可以圍著圍牆多建一些四合院,將來在四合院的外圍再建一層圍牆,這樣便可將四合院保護起來。而內圍的別莊也多了一層防護。
楊秉文聽著他們的一問一答,終於忍不住插話道:“莊主,既然你要在外圍建造四合院,為何不再建個學堂?”楊秉文來的目的是勸沈淩再招一個先生,學生越來越多,他已經有些兼顧不過來。如今聽到兩人談論外圍的四合院,他忍不住插了這麼一句。
沈淩點頭道:“這個建議不錯。可以多建幾間學堂,這樣學生就能分開來上課。只是要到哪裡找先生呢?”
楊秉文道:“這個倒是不難。我上課的時候,發現一個叫蘇洛的學生似是已經開蒙,不管是認字還是背書,都比其他學生學得快。私下裡問他,原來他的父親就是私塾先生出身。莊主何不把他請來?”
楊秉文這麼一提醒,李貴隨即想起來,“對了,我們義軍裡確實有這麼一個人。去歲冬天的時候託人投奔到了我這裡,我因為正在養傷便沒見他。聽說他後來得了風寒,也不知好了沒有。”
李貴提到風寒二字的時候,沈淩心裡一動,忽然覺得請先生的同時也得請幾個大夫回來。隨著莊裡的人數越來越多,起碼要有兩個大夫以上才行。
沈淩便問李貴,義軍裡可有會醫術的人才。不過她口上雖問了這麼一句,但是卻沒抱太大希望,畢竟義軍條件簡陋,沒有大夫和郎中隨行也很正常。
哪知李貴卻道:“有。郭郎中的醫術挺好的,我的傷就是他看好的,他那兩個徒弟醫術則一般般。”
郭郎中是他們家鄉有名的一個郎中,因為鬧旱災,便帶著妻兒以及兩個徒弟投奔了義軍。
李貴找到郭郎中的時候,他正在整理晾曬好的藥材。之前因為義軍住在山洞裡,進出不便,郭郎中只有限的幾次出去採了些藥材。如今來了別莊,又恰逢草木萌生的春天,郭郎中帶著兩個徒弟天天上山採藥,尋到了不少常用的藥材。
李貴將來的目的告訴給他,讓他盡快治好蘇墨之的傷寒。
郭郎中答的很爽快,“他的傷寒之所以拖了這麼長時間,是因為之前缺少藥材。如今我採了不少藥材,只要按時喝藥,完全能在半個月內痊癒。”
不過也許是飯食比較好,精神狀態佳,蘇墨之吃了六七天藥後,就覺得自己的風寒痊癒了。
這天上午,劉氏和蘇洛上工的上工,上學的上學,木棚屋裡又剩了他一人。他便披了件舊衣,慢慢走出了屋子。
一出屋,便見不遠處三四百個壯丁在李貴的帶領下正在建造房屋,圍牆附近已經建起二十多座四四方方的院子。每個院子北面都有兩間正房,東西兩個廂房,還有南面一個倒座可以盛放雜物。
蘇墨之在旁看了幾眼,暗暗贊嘆這個院子的佈局設計的好,往旁邊再走幾步,就見到四合院的外圍,兩百名穿著清一色的夾衣正在二十個小頭領的帶領下練習槍術。他們衣著整齊,動作統一,比他見過的官兵和義軍隊伍紀律都要好上很多。
再放眼望去,遠處的田地上,佃戶們正忙著除草灌溉,一片忙碌景象。
蘇墨之正望著遠處的風景出神時,幾個廚房裡的幫工笑嘻嘻的走了過來。她們都是義軍的家眷,到了別莊以後,因為有著做飯的手藝便被分到了廚房。
她們之前被廚房的管事交代去田裡採摘野菜,如今歸來的時候,每人挎著的籃子裡都裝著滿滿的野菜。
她們臉上都帶著笑意,有那與劉氏關繫好的,便與蘇墨之打了一聲招呼,然後便往廚房的方向走去。別莊裡吃飯的人越來越多,她們這些人自然不好耽擱時間。
蘇墨之看著她們臉上的笑容,不由得想到之前在梅山生活時,她們多半時候會因為缺衣少糧而長籲短嘆。如今卻時常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完全不同往日那般愁苦。
蘇墨之心裡有了一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