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提舉雖然品級不高,但是卻是一個肥缺,平日見過的人不少,自己既然想要鹽引,與其雲山霧繞,還不如把話說清楚。
果然,那賈大化聽了臉上就有些松動,“既是要鹽引,這個好辦。只是不知他要長引還是要短引。”長引是銷往外地,短引是銷往本地。
沈淩道:“他要的應該是長引。”
最後沈淩臨走的時候手裡便多了十張可領三百斤的鹽引。
三千斤鹽,已經足夠別莊的人吃上好幾年了。加上空間裡還儲存著一些現代的碘鹽,差不多有兩百來袋,也可以支撐一段時間。
沈淩手裡有了這三千斤的鹽引後,心裡頓時就有了一些底氣。將來即使過段日子時局不好,有這些鹽在,起碼能支撐好幾年。畢竟古代不同於現代,平民老百姓還是粗茶淡飯居多。一斤鹽放在後世,一家五口不過吃上一個多月。而在古代,一斤鹽,卻能讓佃戶們吃上半年甚至更多。
兩天以後,三千斤鹽就到了沈淩手上。
沈淩解決了鹽鐵的問題以後,就帶著商隊回返。
因為馬車負重過多的原因,商隊行走的比較慢。
那些有經驗的盜匪一看便知車裡裝了重物,所以回返的路上,商隊前前後後遇到了好幾撥劫道的盜匪。
第一次遇到的時候,沈淩覺得正好可以給那些新招收的家丁一個機會,讓他們見見血。於是她就沒有出手,而是吩咐那五個匪人指揮剩下的三十個青年迎敵。
五個匪人常年劫道,打鬥的經驗本就豐富,後來修習武功,原本不低的實力又上了一個臺階,收拾起那些盜匪來說輕而易舉。有他們五人在前面沖鋒陷陣,後面的三十人便有了勇氣。
沈淩在旁冷眼看去,發現三十個家丁裡有幾人表現的特別勇猛,尤其是一個平素看著靦腆的年輕人,動起手來就像猛虎下山一樣,看著又兇又猛,和平時判若兩人。
經過一番激烈的打鬥,有沈淩在一旁微動手腳,前來劫道的三十多個匪人幾乎全軍覆沒,而己方只有十幾人受了些輕傷,一個重傷都沒有。
還不待眾人緩過神,沈淩就命阿生將包袱裡的傷藥拿出來給那些受了輕傷的家丁們敷藥,又發話因為成功擊退劫匪,所以每人賞五兩白銀。那幾個表現特別勇猛,殺敵最多的家丁,沈淩又另外叫到跟前,問了他們的姓名。
其中那個看著特別靦腆的年輕人原來叫楊五斤,被沈淩誇贊的時候還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接下來再遇到劫匪,仍舊是那些家丁和匪人在明面迎敵,沈淩在暗中出手相助。
她知道自己這麼做將來可能會産生一些後患,但是卻無法眼睜睜看著己方這邊傷亡,畢竟這些人是她第一批招收的私軍,將來很有可能成為她的臂膀。
於是在沈淩相助下,三十五人有驚無險的將所有物資成功運回了別莊。
他們這一來一去花費了兩個多月,等回到別莊這邊時,已經是初冬時節了。
今年的秋收地裡的糧食雖然收成還好,但是經過了義軍的搶奪,佃戶們的口糧就比往年少了一些。沈淩後面雖然招收了二百人,又給糧食又給銀錢,但還是有些家庭過得很苦,秋天的時候還好些,有遍地的野菜和野果,等到初冬來了,日子就不大好過了,幾乎一頓飽飯都吃不上。
沈淩聽了這些事以後,就吩咐路管事特地從庫房裡拿出幾百斤糧食,撥給這些家裡比較貧困的佃戶。
本來佃戶們吃不飽飯是常事,但是沈淩一心要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因此也就願意出糧出錢收買一些人心,這樣將來以後才能有更多的人投靠她,她的勢力也能一點點壯大起來。
幾百斤糧食雖然不多,分到十幾戶貧寒的佃戶家裡,也不過二十來斤糧食,但是卻也能緩解一些這些佃戶家裡的緊張情況。沈淩後面又發話讓這些貧寒的家庭選一個手腳伶俐的婦人或是女孩出來到別莊幫忙,每個月可以領到二十斤糧食。只比那些家丁少十斤糧食和一吊錢。
這個訊息放出去以後,那些貧寒的家裡都對沈淩這個莊主感激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