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淩招收這些幫工到莊裡, 也不純粹是為了幫助她們渡過難關, 而是莊子裡確實需要增加一些幫手。
眼看初冬已至,而那兩百個新招收的家丁身上的棉衣卻還是舊年做的。沈淩有心要給他們每人發放兩套冬裝,這才想起來招收一些幫手到莊裡。
那十幾個婦人或女孩到得莊子裡後, 由秋荷出面考校她們一番,將其中會做針線的十來人挑出來送去了針線房,剩下的則分派到了廚房。
後面別莊又從其他佃戶家裡招收了十來個女紅比較好的婦人,差不多湊齊了三十來人, 就開始抓緊時間給那些家丁們縫制冬衣。
針線房忙著縫制冬衣時,商隊從漢中運回來的那五千斤鐵礦石也被鐵匠們加緊時間製作大刀和槍頭。
第一場雪降下的時候,沈淩坐在炭火旁, 看著路管事呈上來的賬簿。
這幾個月,別莊招收家丁、幫工,又購置鐵礦石、鹽引,花費不少。而秋收收上來的糧食卻又放著沒動, 因此這賬面上只看到出沒看到進, 再這樣下去,別莊歷年來積攢的銀錢沒幾個月就要用光了, 因此路管事就有些著急了。
沈淩看完賬簿就知道了路管事的意思,“將我從漢中兌換回來的金錠全部放到賬上,應該還能撐上好幾年。”
路管事不是不知道沈淩做這麼些事也是為了別莊的安全, 但兩百個家丁的待遇會不會太好了一些,因此他試著委婉的提了一下自己的建議。
沈淩靜靜地聽他說完,末了道:“前幾天, 我讓你招納一些讀書人,可有人過來投奔?”
路管事微微一愣,不明白他們不是在說家丁的待遇嗎,怎麼忽然又提到此事了,不過他卻不敢不回答沈淩的問題,“告示貼出去以後,雖有幾個人前來投奔,但都是些來打秋風的,因此讓我打發了。”
沈淩微微沉吟了一下,別莊的勢力還是太弱,沒有像樣的秀才或舉人過來投奔也很正常。
“別莊裡還能勻出來多少粗糧?”
路管事越發納悶了,但還是答道:“今年新收上來七百多石粗糧,這幾個月已經用掉了一半,還剩下三百多石糧食。”
別莊裡供給家丁和下人們的糧食都是粗糧居多,發給家丁們和幫工們的糧食也都是粗糧,所以粗糧是消耗最快的。
三百多石就是三千多斤,沈淩飛快的計算了一下,抬頭時便道:“這些天,我聽人說縣城裡湧來了不少逃荒的災民。從明日起,你挑選十來個莊裡的老人到縣城裡施粥十天,施粥的時候可以借機透露一下我們求賢若渴的心思。”沈淩所說的縣城是距離別莊有一百多裡的梅山縣城,因地靠梅山而得名。沈淩現在所在的別莊就在梅山縣的管轄地區,當此之時若是到城裡施粥,一來可以落個好名聲,二來也可以借機招納一些人才。
路管事此來本是勸沈淩將家丁們的待遇放低一些的,哪想到沈淩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建議還打算施粥,這樣一來,豈不是又要用掉一大筆糧食。
他有些著急的說道,“小姐,施粥的話一天少說也要用掉好幾十斤糧食,這樣一來,我們的糧食還能支撐到來年春天嗎?”
沈淩道:“既是要出來施粥,那就大方一些,每天拿出六十斤糙米然後再加些豆類,務必將粥煮的稠一些。至於你說的糧食問題,我心裡有數,再過幾天等雪化了,我就命人回郡城運糧。那裡有一個莊子,還存著不少粗糧。”
路管事聽到沈淩說起郡城那邊還有不少餘糧,這才鬆了口氣,只是仍對施粥一事不大贊同。
沈淩不待他提起反對意見,便找個由頭將他打發下去了,心裡不由暗嘆,路管事忠心歸忠心,但眼界卻不夠開闊。做別莊裡的一個小管事還行,但是隨著別莊人口增多,事務繁多,他就有些不大適合做這個總管了。
而大管家那裡,年歲有些大,沈淩不忍心讓他再奔波勞累。而阿生則太年輕一些,鎮不住下面的人。所以現在沈淩現在迫切渴望能招納一個忠心於她又有眼界和能力的人。
不過這樣的人,恐怕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沈淩正在思考要不要來年春天的時候建幾個學堂,培養一些真正忠心於自己的讀書人,就見秋荷掀簾子走了進來。
秋荷先在門口跺了跺腳,跺去腳面上的積雪,這才跟沈淩說起那批冬衣的進度,“小姐,那些冬衣已經做好了二百多件,要不要先將那二百件冬衣發給家丁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