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書院位於省城清源山的山上, 周圍溪流環繞, 草木鬱郁蔥蔥,是一個風景非常優美的地方。
沈淩初到時,還以為自己是來到了深山古寺中, 因為周圍的環境特別幽靜,不遠處還能聽到悠長的鐘聲。崔家派人送他過來的管家說,那鐘聲來自附近的清源寺。
這清源寺的香火併不旺,寺裡只有四五個僧人。因此清源山的氛圍特別靜謐, 是一個非常適合讀書的地方。
沈淩來時雖帶著崔平的推薦信,身上又有秀才的功名,但書院這邊還是安排了一次考試。沈淩看過題目以後就放了心, 考試的內容和鄭銘平日所教授的內容差不離,只要書院這邊不是故意為難,他應該是能透過的。
一個時辰後,沈淩將答好的卷子交上去。沒過多長時間, 就有一個青衣小童過來傳話, 大概意思是他透過了這次考試,可以去辦理相關手續了。
有熟知流程的崔家管家陪同, 沈淩很快就辦理了相關的手續。
茂林書院這邊提供給學子們的學舍是連在一起的,每排有十所小小的學舍,每所學舍有兩間屋子。一間是供學子們住的, 另外一間就是供給學子們帶來的書童住的。
也有的學子因為家貧身邊沒有書童跟隨,那一間空房便被佈置成了書房和會客室。
沈淩住的這一排學舍加上他,一共住了八個學子。沈淩安頓下來以後, 就趁著中午這段休息時間一一去拜訪了這七個學子。他很快就發現這七個學子裡面其中有兩個是家境貧寒的學子。另外的五個學子裡,有兩個和他家境差不多,而那三個則是出身世家大族。這七個人和他一樣,身上都有秀才功名,這時沈淩才知道原來成為秀才方有資格進入書院讀書。
沈淩來之前,黃氏為他準備了許多饋贈同窗的小禮品,有墨錠,有紙扇,有茶葉等等。那兩個家境貧寒的同窗那裡,他送的是比較實用的墨錠。和他家境一樣的兩個同窗,他送的是茶葉,至於家境比他好太多的那三個同窗,他送的便是紙扇。
這一圈拜訪下來,沈淩印象最深的就是住在他隔壁的謝榮,房間佈置的簡約大氣,書架上擺放的器物看似不起眼,但每一件都是精品。而房間的主人也秉承著同樣的風格,穿著一件天藍色直襟長袍,看似普通,衣料和剪裁卻很講究,有一種低調般的奢華感。
除去出身名門世家的謝榮,沈淩還對一個人有很深的印象,就是住在最西面的郭安。這個郭安就是那兩個家境貧寒的學子之一,因為請不起書童,所以他住的事實上是兩間房。那間空房被他佈置成了書房,裡面放著一個用木板搭成的書架,書架上放了數十本手抄的書籍。此外,房間的床上和桌上都放著幾本攤開的書。
沈淩和他簡單的交談了幾句,就知道這是一個愛書成痴的人。雖然他和鄭槐一樣書生氣十足,卻因為出身的緣故比鄭槐更通曉人情世故。
沈淩送給他的墨錠極其實用,他也投桃報李,說了很多書院的事。比如書院的山長會在每月的一、五日給他們這些只有秀才功名的丙班學子們授課,逢到這幾天,所有的丙班學子都得按時到達學堂,而且還不能曠課。一旦曠課的話,不僅罰停膏火一月,還要扣除三百文錢。
這個時候沈淩才知道原來在書院讀書,每個月不僅會發一筆俗稱“膏火”的生活費,還食宿費全免。
郭安當時看他詫異不已,還給他解釋了一番,不是所有的書院都有這麼大的財力可以減免學子們的食宿費,比如省城的另一家青松書院,就只能免去一部分的食宿費,而且也沒有膏火費。
他們茂林書院之所以不僅不要學生的書費還食宿費全包是因為書院附近有大片的學田,是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加上一些民間富戶的捐贈,所以才有這麼大的手筆。
茂林書院給學子們這些優厚待遇,也在他們身上寄予了厚望。
郭安說,他們這些來書院求學的學子們,根據每個月曠課的次數和考試的等級分為正課生、附課生。
正課生連著兩個月曠課一次以上,或者連著兩個月考試的時候未能進入前十名,便會被降級為附課生。
而附課生如果連著三個月沒有曠課而且這三個月每次考試都能進入前十名,便可以升補為正課生。
除此以外,書院還在每個月的考試過後發放月課獎賞,考入前三名獎賞五兩銀子,考入前十名獎賞三兩銀子,考入前二十名獎賞一兩銀子。而那些排在二十名以後的學子則只領五百文的膏火費。若是曠幾次山長的課,只怕還要往裡搭錢。
所以山長的課,家境一般的學子們很少有人缺席。
像郭安,他就從來沒有在山長上課的時候缺席過,他還叮囑沈淩,逢到山長上課的時候,早飯最好不要多喝水。因為山長一般講課都是講一上午,中間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