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實際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工廠主將支付給工人的工資當成了一次性全部買斷的勞動,以及勞動所產生的聲譽價值的資本消耗,然後堂而皇之地將所有的剩餘價值都佔為己有了。因此,資本才會逐漸膨脹,富者才會越富,貧者才會越貧。”
事實上,神父所舉的這個例子中描繪的模型,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
因為在馬導師的理論之中,工資的標準與勞動的價值量相關,而勞動的價值量又應當是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衡量標準。
然而事實上,現實中工人的工資,則都時資本儘可能壓價之後的結果,是工人所能承受的最低限度量,是博弈之後所取得的一個平衡點。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平衡點通常都低於工人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
而且現實之中,也沒有哪個工廠或者公司的老闆,是純靠自己勞動就創造出比工人多二倍以上的價值,然後完成了最初的資本積的。
早期的資本積累,是透過暴力掠奪來完成,這就是最初的殖民與掠奪。而後來隨著全球化,以及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的出現之後,資本很大程度上就不再需要透過直接暴力去進行,只需要以暴力作為背書,就能夠以更加高效的方式進行收割完成積累。
當前社會下,工業資本或實業資本)透過金融工具完成最初的資本積累,然後透過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來償還虧欠金融資本的負債——或是乾脆不償還負債,直接以負債的方式成為金融資本的附庸,定期上繳名為“利息”的進貢。
積累之後的資本不斷投入再生產,不斷地去榨取更多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然後就迅速完成了財富的快速聚集與資本的超速膨脹。在這一過程之中,不論是工業資本或實業資本)還是金融資本都在增殖,只有勞動者自身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資本主義社會,是建立在剝削僱傭勞動的基礎上的。資本家透過延長工人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來榨取剩餘價值。”ps1)
“這些被壓榨出來的剩餘價值用來不斷改進、完善生產工具,提高社會的生產力,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這是最初資本主義所能提高生產力的原因。
“但隨著僱傭工人的增加、生產方式的不斷改進,勞動生產率在不斷提升,以及資本自身的分化與完善,資本對勞動者剩餘價值的剝削也愈加肆無忌憚。當技術提升遇到瓶頸,相對剩餘價值無法增加,資本機會不斷地透過延長工作時間,來增加絕對剩餘價值。”
“真正的價值是凝結在產品和服務之中的人類勞動。真正創造價值的人是勞動者,但屬於勞動者的一切……都被奪走了,只留下了足夠維生的殘羹冷炙。”
在神父合上書本的那一刻,黎姿看見了書封皮上的三個碩大的漢字——那“經書”居然還是中文的。
這一刻,黎姿感覺到了荒誕。
這位神父看著中文教材,在滿是東瀛人的基督教堂裡用全英文授課,然後又讓旁邊的小姑娘同聲傳譯成日文……神父光是行為,就處處流露出internationa的氣息。
神父望著教堂裡的眾人說道:“你們本都是在生活中遭遇了苦難的人,所以才來‘互助會’尋求幫助,你們應該最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差距……”
臺下隱隱傳來了一陣騷動,但是誰都沒有反駁神父的話。
這個小教會的名字其實叫做“互助會”,所有來到這個教堂的人最初其實都是來尋求幫助的。
他們在生活中遭遇了苦難,然後在聽說了這個教會能夠幫助一切遭遇苦難的人的傳聞,隨後便半信半疑地來到了這座小教堂尋求幫助。
一開始,這些絕望的人都沒抱希望,不過是死馬當成活馬醫。
然而當這座教堂的神父,以及教堂的其他“教眾”,真的幫助他們解決了問題之後,他們便成了“互助會”最忠實的“信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然而後來人們漸漸發現……這個神父很奇怪。
他不講神學講經濟學,不讀《聖經》讀《馬經》……大家漸漸意識到,這教堂或許是個正經教堂,但神父絕不是什麼正經神父。
然而,沒有人會因為神父的身份而牴觸。
因為在他們絕望的時候,只有神父真正願意聽取他們的痛楚,並真正幫他們解決了困難和苦難。
在聽過神父的“佈道”之後,他們心中原本被某些迷霧所遮蔽著的東西,以及心中的那些疑問,終於又被重新挖掘了出來。
“你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差距……”神父環視了一圈眾人,“但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神父的這番話,如同一粒石子扔進了眾人的心中,在他們的心中掀起了陣陣波瀾。
“為什麼你們之中有的人,終日辛苦勞動,每天加班到幾乎快要猝死,但是領的薪水只能夠勉強維持家庭的開支。但是那些出身好的人完全不需要努力,就能每天開著豪車到銀座的夜店,喝著你幾年薪水可能都買不起的名酒,抱著可能是你女兒那一輩的漂亮女人醉生夢死?
“為什麼你們之中有的人,僅僅因為自己的性別,就被要求只能在家裡相夫教子,無法去勞動擁有自己的事業,被自己的丈夫家暴之後還被要求要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