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詩碑建在嵐山的半山腰。
詩碑的基座是由多塊大石頭砌成,而石頭與石頭之間看不出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的跡象。但基座卻十分穩固牢靠。詩碑本體是一整塊深褐色的天然巨石,據說這是京都很有名的“鞍馬石”。碑身、碑座與周圍的樹木融為一體,仿若天成。
整個詩碑的外觀及結構雖然沒有一般意義上的紀念碑的高大華美,沒有考究的雕刻工藝,也沒有對稱悅目的立體幾何圖形。看上去非常樸實無華。正是它的樸實無華,才讓人感到一種偉大深含其中,就像詩的作者,雖平易近人卻讓億萬人萬分敬仰一樣。
《雨中嵐山》的詩碑在此山立起之後,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從此不再默默無聞。伴隨著這位偉人《雨中嵐山》詩碑的?立,來此山遊覽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近年來近乎成了中國遊客日本大阪之行的必到之地。
詩碑面向嵐山和大堰川水,四周空地約100平方米,各種樹木相圍。碑後是繁茂的日本國花櫻花樹,櫻花開放時會讓到此遊覽的遊客清新悅目;櫻花凋謝後也是綠葉相映,伴著大堰川清澈河水帶來的清新氣息,盛夏時節也會給遊客帶來心曠神怡和歷史的遐想。
2007年4月11日到4月13日,應安倍首相的邀請到訪日本。訪日行程雖然只有兩天時間。中國總理依然於十三日下午來到京都嵐山,參觀著名的詩碑。
十三日下午一點多,總理來到嵐山腳下,在京都府知事山田啟二的陪同下,踏著山徑,向總理詩碑緩緩走去。
在詩碑前迎接到來的是一位白髮蒼蒼的日本老嫗,2007年,她已經八十九歲了,正是當年她的父親吉村孫三郎、時年九十歲高齡的老人倡議在青年時代留下足跡的嵐山建立一座紀念碑。
吉村老人特請一九七八年隨同訪日的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廖承志書寫了留學日本時留下的詩篇《雨中嵐山》,囑技藝高超的石匠精雕在碑石上。一九七九年四月十六日嵐山舉行了隆重的詩碑揭幕儀式。當時仍然健在的夫人鄧穎超同志還曾親赴日本,為詩碑落成揭幕。
總理見到在詩碑前迎候的吉村後人時,親切地和她握手,雙方互致問候。
隨後,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理事長中田用中文向總理介紹這首詩的來歷:“總理於一九一七年九月至一九一九年四月留學日本,最後半年時間在京都生活。當時要學習日本京都大學河上肇教授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他向京都大學提出了入學申請。但當他看到祖國正面臨存亡的關頭,五四運動前夕,他決心回國。回國前他來到嵐山,作下這首著名的詩篇。”
一邊聽中田講話,一邊注視著詩碑,似乎在默讀周總理在年輕時代“為生民立命”的詩句。
總理訪日期間,正是櫻花盛開的時節,詩碑後面的櫻花樹十分嬌豔。
聽完中田的介紹,總理為詩碑獻上了一束鮮花。
與此同時,總理不僅和在此地迎候的人以及陪同的人員在詩碑前合影,自己還單獨讓在場的記者給他拍照留影。
在參觀完詩碑之後,走到記者們面前說,“今天到嵐山,別有一番思緒,我想起了總理,他不僅是中國人民敬愛的總理,而且是中日友好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我們今天懷念周總理,就是要把中日友好合作的事業推向前進。”
在參觀完嵐山之後,借景生情,他說:“我相信中日友好一定會更加光明,中日友好的花朵一定會更加嬌豔。”
詩碑建成之後,歷經數十年風雨蔚然挺立。然而,中日關係複雜多變,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始終存在著一些不和諧因素。
據日本新聞網2010年9月29日訊息,位於日本京都嵐山的詩碑遭到破壞。
據報道,詩碑的解釋文被人噴上了黃色的油漆。詩碑管理部門發現後,當即用紙板將被噴漆的詩碑解釋文掩蓋了起來。
日本媒體稱,由於詩碑位於一處僻靜的公園內,行人較少,因此目前“還不清楚誰幹下如此惡劣事情“。
此報道發出後,相關管理部門很快對詩碑解釋文噴漆部分進行了處理,恢復了原有解釋文質地。
到日本留學,除了想考學深造外,主要想了解日本的社會情況以及世界的“新思潮”,掌握“哲學的思想”和“科學的能力”,以便日後歸國積極從事救國運動。他曾在日記中寫道:“現在的人總要有個志向,平常的人不過吃飽了,穿足了,便以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國,盡力社會。”
在緊張的學習備考之餘,他常常到位於神田區北神保街的中華青年會館,閱讀日文報紙和書刊,還經常閱讀由國內寄來的《新青年》和南開中學學生自己出版的《南開思潮》等刊物。1918年春,日本帝國主義趁西方列強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暇東顧之際,與段祺瑞政府秘密談判《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日本政府的侵略圖謀和段祺瑞政府的賣國行徑,激起了廣大青年學生和各界人士的強烈反抗,史稱拒約運動,是偉大的五四運動的前奏。訊息傳到日本,中國留日學生群情激憤,在5月12日組織了留日學生救國團,號召中國留日學生罷學回國。密切關注留日學生這一斗爭,在日記中記了不少當時的鬥爭活動情況。
在日本總計生活了約一年半時間。1919年的春天到來之後,他毅然決定,不再滯留日本,“返國圖他興”!
離開日本之前,4月1日,在櫻花盛開的時節,來到素有“西京”之稱的日本故都京都逗留了10日,飽覽了風光旖旎的日本“千年古都”風光,留下了《雨中嵐山》、《雨後嵐山》、《遊日本京都圓山公園》、《四次遊圓山公園》等優美的詩歌,抒寫了自己追求真理、嚮往光明的堅定信心,和對即將踏上的革命道路的憧憬和期待。
這幾首詩採用的都是新體詩的寫法,且每首都提到櫻花,透過櫻花借景抒情,託物言志。這四首詩中有三首是同一天寫的。
在這一系列詩篇中,最著名的是寫於4月5日的《雨中嵐山》。
1919年4月中旬,由神戶港登船回國。回到中國後,他隨即投入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革命征程。
喜歡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請大家收藏:()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