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印象
大阪是三人日本之行的第一站,趙、周、劉都是第一次來日本。日本在三個人印象中既是一個人耳熟能詳又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國家。大阪做為日本的第二大城市他們還算有所耳聞,但是大阪的關西機場他們並不熟悉。
關西機場是一個完全由填海造陸建成的飛機場。在日本,百分之百填海造陸建成的人工島機場除關西機場外,還有神戶國際機場。
關西機場於1987年動工興建,1994年9月22日正式投入使用。從衛星圖上看,超過一英里長的機場航站樓的外形很像一個超大飛機的機身,屋頂則像綿延的浪波。
日本歷史上有關東和關西地區之稱。如同我國俗稱的東北地區、華東地區等俗稱大徑一致。日本關東地區多指東京一帶,當年日本關東軍入侵中國多指東京地區的日本軍隊。關西地區從古至今商貿比較繁興,所以抗戰期間我們只是聽說日本關東軍,沒有聽說過日本關西軍。
國際旅客從關西機場的頂樓出發,可以瞧見建築整體架構,精緻而複雜,別有一番特色。
環抱機場的海域是大阪灣,機場與陸地連線的海面橋長約5公里,機場內不僅設有大巴巴士)專線、計程車及私家車專線和停車場,還設有鐵路客運站。空港和陸路交通銜接有序,出入港極為方便。
關西國際機場距大阪市約38公里,從機場乘大巴去大阪市中心約一個小時車程。
乘客們進入了行李提取處,就等於進入了日本境內。看見導遊舉著引導旗在清點著旅遊團隊的人數,劉淑芳也沒好意思急於向他問話。在導遊清點完人數閒下來的時候,劉淑芳問:“咱們出了機場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去賓館,我的兩個朋友跟我們一起走可以嗎?需要的費用我們自己承擔!”
“乘坐賓館來接機的大巴車,趕巧了,咱們團正好有兩個人臨時有事,變更了下個旅行團,如果你朋友想跟我們團一起遊也可以,等到了賓館以後我們再細談,出了機場之後,讓他倆跟我們一起走就行了!”
“那可真是謝謝你了!”
陪在劉淑芳身邊的周志鋼聽完導遊的話後也十分感動地對導遊說:“哥們真是講究人,素不相識,這樣幫忙,十分感謝!給你填麻煩真不好意思!”
“不客氣,在異國他鄉能碰到一起也是緣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你們別不好意思,你們看看我胸前掛的十字架,我是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者,很樂意助人的!”導遊笑哈哈地說。
趙曉波也隨聲附和說:“我們真是幸運,能遇上您這位好心人!”
......
走出機場航站樓不遠,幾輛大巴車停在待發線上,有的大巴車上已經坐滿了旅客,有的車正在上旅客。
周志鋼和趙曉波兩個人也算很有修養,他倆認為自己畢竟不是旅行團正式成員,所以沒有急於上車,等到旅行團所有成員上車後,他們兩個才最後登上了大巴,與在飛機上一樣,等到他們倆上車後,前面的座位巳經沒有空位,他們倆人和劉淑芳只能到最後一排去坐了,好在他們坐下後,車裡還有倆個閒著的空位。
機場到大阪的公路建造的很有特色。有的路段是海上大橋。有的路段是海底隧道,有的路段有上中下三層車道。各個縱橫相交的路段都建有立交橋。上下兩層的路段車輛行駛速度也有明確的劃分,上層為收費的高速公路,下層路面不收費。
旅行團乘坐的大巴駛過空港大橋之後,就進入了一側是陸地,一側是海灣的地帶。
從車窗向外觀看,陸地上房屋密集,河流縱橫,很多道路和宅院都被綠蔭覆蓋,兩三層以下的小樓較多,十層以上的高樓大廈很少。
隨著汽車的行進,靠近海岸線一側可以明顯的看出各種板塊劃分,僅海港碼頭就有好多個,有的碼頭擺滿了集裝箱,有的碼頭上擺滿了小轎車,有的碼頭上堆放著一堆堆出口裝船的雜貨,有的碼頭停靠著大客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