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禪師見盲人打著燈籠,詢問緣由。
盲人說:我聽說天黑以後,世人都跟我一樣,什麼都看不見,所以我才點燈為他們照亮道路。
禪師說:原來你是為了眾人才點燈,很有善心。
盲人說:其實我也是為自己點的燈,因為點了燈,在黑夜裡別才能看見我,就不會撞到我。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你的善良,必將成為自己的福報。
將心比心的善良,是一種教養,教養最直接的體現,便是不讓人難堪,處處體現對他人的體諒和周到、尊重和諒解。
細節顯教養,謙卑藏高貴。
將心比心的善良,是懂得換位思考。
“何不食肉糜”的典故,許多人應該聽說過:
天下兵荒馬亂,百姓因為沒有飯吃而被餓死,晉惠帝問群臣:“何不食肉糜?”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喝肉粥呢?)
在惠帝眼裡,無法理解百姓竟會餓死,反而會疑惑:為什麼餓了不吃肉粥?
他眼中的世界僅侷限在繁華的宮殿,便認為世間大多如此,百姓的苦,他不曾瞭解過;餓肚子的滋味,更是難以想象,這才有了這樣不知百姓疾苦的笑話。
《莊子》有云:“夏蟲不可語於冰”,說對一隻夏天的蟲子無論你怎樣和它談論冬天的冰雪它都不會明白。人生百態。因為境遇不同,學識不一,立場不同,左右各異,大家的很難看法一致。不必嗔怒別人無法認同自己的觀點,我們都是夏蟲,無法理解對方的寒冰。心懷善意,多點寬容,行事只求心安。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你有一個兒媳,你嫌兒媳不懂事;你有一個女兒,你希望她掌管婆家大權。
你開車時討厭行人,你走路時討厭車。
你打工時覺得老闆太強勢太摳門,你當老闆後覺得員工太沒責任心沒執行力。
你是顧客認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覺得顧客太挑剔。
其實我們都沒錯,只是我們站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想法及答案也就??同。
將心比心的善良,就是懂得換位思考。有一句名言說:“如果我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那麼我們永遠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與人相處,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懂得換位思考,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體諒。
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感受別人的難處,理解別人的不幸,體諒別人的不易,才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善良。
將心比心的善良,是讓人沒有心理負擔。
梁曉聲說:“善良不是刻意做給別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並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時候,善良就是為了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