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值得借鑑的幼兒教育
到日本旅遊的遊客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感受到日本人的文明和禮儀。這與日本人從小接受的禮儀灌輸有很大關係。
無論在什麼場合,日本人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大聲喧譁、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人很少。從大人到稍微懂事的孩子都是坐有坐姿,站有站形,走有走樣。
日本人的文明禮儀、環保意識、遵守規則和法律的自覺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從每個人的嬰幼兒時期就被訓練、培養、塑造出來的。
日本幼兒園奉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並把文明禮貌意識的培養當做每天訓練的常規內容。
日本的幼兒園也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孩子進公立幼兒園一般需要排隊,較小的私立幼兒園往往成為孩子進公立幼兒園之前的過渡。
孩子入托不受年齡限制,有些私立託管所甚至可以接收出生只有三四個月的孩子。公立幼兒園接收的多半是一歲半以上的孩子。
家長為孩子辦理完入園手續後,媽媽就要按照幼兒園的要求為準備入園的孩子備好各種大大小小的包包。這些包包括孩子背的雙肩包,裝毛毯的包、裝餐具和便當的袋子、裝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等等。
便當袋除了放中午吃的便當外,還要放裝有筷子、叉子、勺子的餐具盒以及一隻用於喝水的杯子;雙肩包裡除了背便當袋之外,還要放一個類似於筆記本一樣的聯絡手帳,再放一塊繡有孩子名字的手絹;裝鞋的袋子專門放在幼兒園裡,孩子在幼兒園替換下來的鞋不用時要裝在這個袋子裡擺放好;此外還有裝孩子午睡時用的褥子和毛毯的包、裝替換衣服的布袋、裝在幼兒園穿的玩耍服手提袋等。
每個包的大小、樣式和顏色也都有規定。
為了孩子出行安全,日本幼兒園和小學校門前的道路普遍設定為“通學路”,在孩子上學和放學時段,這樣的道路上是不允許機動車通行的。由於沒有孩子家長的車輛在學校門口張揚炫耀,也就看不出每個孩子家的貧與富,不會造成孩子的攀比心和失落感,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大人去幼兒園送孩子接孩子普遍都騎腳踏車或者電動助力車,家離幼兒園比較近的孩子就跟隨大人步行。
為了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從孩子進入幼兒園第一天起,老師就會告訴孩子和家長,孩子用的書包、裝餐食的包、在幼兒園睡覺用的毛毯包和水壺都要由孩子自己拿著,家長不能帶勞。
由些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在通學路上或幼兒園門口,送孩子接孩子的家長都空著手,小小的孩子走路尚且趔趔趄趄,身上還要揹著雙肩包,每隻手上還要拎著包,儘管接送孩子的家長有點於心不忍,但是為了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責任感和吃苦能力,孩子在幼兒園的各種用品也只能由孩子自己揹著拿著了。
日本媒體上有照片顯示,在一個下雨天,日本皇室接送小公主上幼兒園,也是孩子自己打著雨傘拎著包包走進幼兒園的。
在幼兒園裡,孩子脫穿衣服和去廁所大小便都要自己完成。對於剛入園的孩子,老師會幫助孩子儘快適應這種獨立生活的能力。
日本孩子從上幼兒園一直到大學畢業,服裝都是統一的,春秋兩季換裝。
冬季天冷時,孩子們進幼兒園時裡面可以加棉毛保暖內衣,但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
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同時也要把來幼兒園路上穿的鞋子脫下來,換上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再換上自己在外面玩的鞋子。
每天早上,孩子們都要重複一套換衣程式,即使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裡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換衣服的動作不熟練,也只能站在一旁看著,不能伸手幫助孩子換衣服。當孩子進入幼兒園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一步步做完之後,就可以從老師手裡要一個當日的小貼紙貼在自己的聯絡手帳裡,既表明孩子完成了當天的作業,也證明家長當天把孩子交給了幼兒園老師。
日本幼兒園就是透過每天讓孩子穿衣換衣、擺放和張帖聯絡手帳、自己掛手絹等訓練,讓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日本的孩子不穿“開襠褲”,從出生就穿“尿不溼”,通常會穿到自己有自主能力去廁所大小便。為了早些讓孩子學會自己去廁所,日本幼兒園普遍設有“大便教室”,各個班的孩子可以輪流到大便教室學習,老師扮成“大便先生”。教孩子們怎樣把褲子和“尿不溼”脫下來,怎樣使用便器,大便時怎樣用力,便後怎樣用水沖洗等等。幼兒園裡設有孩子們專用的廁所,放著一大排沖水便器,孩子一入托就透過保育員人盯人的訓練,學習正確使用廁所和清潔身體的方法。告訴孩子們大便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還帶著孩子們用粘土做各種形狀的“大便”,告訴他們:哪種大便健康,哪種不太健康,應該在飲食上注意什麼?等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