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目的無非就是要達到某種預期結果。任何戰爭都是為了達到既定目的而進行的。具體表現為戰爭的軍事目的、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
當然了,戰爭也起於種族間的矛盾。但大部分也都是利益的驅動。
總之,任何戰爭的背後都少不了一個利字。
比如此時的宋遼和西夏,便是以爭奪更多的地盤兒,甚至目標是滅掉對方,自己一統天下。
這便是此時的利了。
要說這此時的名族矛盾還是有的。但劉慶知道,歷史的河流最終會流向大一統的。
在宋朝之後,契丹族和党項族相繼消亡,其實並未消亡,而是融入到了其他名族中了。
這便是融合。
融合這個詞便出現在了劉慶的腦子裡。
劉慶知道的是歷史大勢,而這個大勢便是融合。
融合消解矛盾,湮滅戰爭。
劉慶對於改造這個世界的根本便出現了。
但現在還是比較模糊的。沒有形成真正的理論。僅僅是兩個字而已。但這兩個字確實徹沉甸甸的。
劉慶雖然沒有接觸到朝政。但是他早就開始在心中想這個問題了。
首先就是要避免戰爭。
在他看古籍的時候,對孟子的思想很是感興趣,裡面也講述了很多治理國家的名言。
比如他以人性本善為基礎,認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提出仁政思想,主張以仁政治理國家。
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不可忽視,認為統治源者只有得民心才能鞏固自己的統百治。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提出,繼承了西周以來的重民輕天思想。
孟子的民貴君輕的主度張,雖然在主觀上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為統治者著想,但它也是當時的客觀情況在孟子思想上的反問映。
孟子是剝削階級中看到人民的力量並引起很大重視的思想家。使得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注意民生,緩答和階級矛盾,有利於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其實在孟子的思想中還有好多好多的可以借鑑的地方,劉慶都一一的記在了心裡。
當然了,劉慶作為一個現代人,只是迂腐的繼承是不行的。他還要辯證的去繼承,並且還要結合現下的實際情況,以此來形成自己的一套準則,或者是思想!
喜歡北宋大畫師請大家收藏:()北宋大畫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