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池的周圍有館、閣、亭數座。萬歲山腳下設登道直達山上最高處的介亭,介亭左右各有二亭,左為極目、蕭森,右為麗雲、半山。從山頂向北可俯瞰景龍江,江水的上流引一支注入山澗。苑的西側有漱瓊軒,山石間錯落著煉丹觀、凝直觀、圜山亭,從這裡可以望見景龍江旁的高陽酒肆及清澌閣,江之北岸,小亭楚楚,江水支流流向山莊,稱為回溪。
這墾嶽固然是美輪美奐,但這卻是宋徽宗自我的奢侈享受罷了。
艮嶽的建造,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從政和到清康間十餘年,各地花竹奇石,都聚於此。其中宣和五年,為運載一具高數丈的山石,動用了上千人,鑿河斷橋,毀堰拆閘,數月的時間才運到汴京。
艮嶽中的樓臺亭館,除上述記載外,月增日益,難以數計。徽宗晚年,耽於建造苑囿,以致國力不支。不幾年,金人打來,圍攻汴京,宋欽宗命取山禽水鳥十餘萬,盡投之於汴河,拆屋燒火,鑿石為炮,伐竹為篦籬,又將苑中數以百千計的大鹿盡殺,作為鼓勵士兵的食物。至此,艮嶽已不復當年面目了。
劉慶每次走到這墾嶽的旁門的時候總是想進去看看,但因為這旁門暫時沒有開放,還有正在建造中,他也就沒有進去看看。
其實,還有一點,那就是劉慶不忍心進去看。在歷史的知識中,尤其他是個畫家,對這墾嶽還是有些瞭解的。
在他一個藝術家的心中,這墾嶽便代表著完美。就好像是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
但這墾嶽的結果劉慶也是知道的,那就是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被殘酷的侵略戰爭給摧殘了。
也好像一個美輪美奐的瓷瓶被打碎了。
這對於追求完美的劉慶來說是不忍直視的。
所以,他對於進入這墾嶽中是好奇的,同時也是膽怯的。在他的腦中已經有了金兵攻入這墾嶽時候的樣子,那一定是烽火連天的。
想想,劉慶都覺得心痛。
為什麼要戰爭?戰爭這樣的無情,這樣的肆無忌憚。戰爭是這個世界上最具摧毀性的東西。
劉慶一直思考這個問題。
當然了,爭爭鬥鬥皆為利,蠻橫霸道露兇殘。
人總是不滿,不滿。所以,戰爭便不可避免了。
科學上對戰爭的定義是這樣的:
戰爭是一種集體、集團、組織、明族、派別、國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擊、殺戮等行為,使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由於觸發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軍人,因此戰爭亦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
廣義來說,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有戰爭。螞蟻和黑猩猩等生物也有戰爭行為。戰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明族部落)之間、國家聯盟)之間的矛盾最高的鬥爭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最暴力的手段,是在自然界解決問題的辦法手段之一,通常被認為是原始社會才會使用的方法,由於其造成生命的消失。
歷史古籍稱戰爭為爭、戰、徵、伐、兵等。戰國時期的兵書《吳子》中已有“戰爭”一詞。戰爭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戰爭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階級社會的戰爭,是用以解決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最高的鬥爭形式。它是政治透過暴力手段的繼續,是流血的政治。
沒錯,這戰爭就是暴力和流血。
這便迴歸到了劉慶的思考中了。
既然戰爭是暴力和流血,那人類為什麼還要戰爭?
當然了為了利,為了各種目標。
這一點劉慶是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