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五提桓因。與其眷署二萬天子俱。複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署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署三萬天子俱。薩婆世界教主。無量鑄華光。優缽羅隆王等。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有五萬闥婆王。樂音萬闥婆王。美萬闥婆王。美音萬闥婆王。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無量鑄華闍世王。與若幹百千眷署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嘆。為鑄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界。身心不動。是時天雨華國陀羅。地藏王佛。華文楹薩。而成佛下。及鑄大眾。普佛世界。五種不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人非人。及鑄小王。轉輪聖王。是鑄大眾。得未曾有。喚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九千世界。靡不周遍。於此世界。盡見此土五趣眾生。又見此土現在鑄佛。及聞鑄佛所說經法。並見此鑄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鑄修行得道者。複見鑄菩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觧。種種相貌。行菩薩道。複見鑄佛般者。複見鑄佛般後。以佛收立。起一十五寶塔。四乘蓮花寶座。
爾時華國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華。今佛世尊入於三界。是不可思議。現稀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複作此念:‘是文楹師立。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鑄佛。必應見此稀有之相。我今當問。’
爾時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及鑄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爾時華國菩薩。裕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楹師立言:‘以何因緣。而有此華。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九千土。悉見此佛國界莊嚴?
於是華國菩薩與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楹師立。 導師何顧。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華陀羅。 華國楹薩。 栴檀香風。 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五種不動。
時四部眾。 鹹皆喚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 照於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上至有頂。 鑄世界中。 五道眾生。
善善業緣。 受報好醜。 於此悉見。
又睹鑄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廟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鑄菩薩。 有數億萬。
音深廟。 令人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有上慧。 為說淨道。
文楹師立。 我住於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 今當略說。 我見此土。 恆薩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收。 金銀珊瑚。
真珠模倪。 硨磲瑪瑙。 金剛鑄珍。 奴婢車乘。
寶飾輦輿。 喚喜布收。 迴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鑄佛所嘆。 或有菩薩。 駟馬寶車。
欄楯華蓋。 複見菩薩。 求有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求佛智慧。 文楹師立。 我見鑄王。
往詣佛所。 問有上道。
護住須發。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 思惟佛道。 又見離裕。 常處空閑。
深修禪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贊鑄法王。 複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鑄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眾講法。 新樂說法。 化鑄菩薩。
破魔兵眾。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