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鎖屏聲響起,鹿眠將手機放入口袋中,微笑著拍了下大腿站起身。
“好啦,現在要進行下一步啦。”鹿眠給安易說完後,走到操作檯前。
安易為了配合鹿眠的熱情,站起身走到她的身後,觀看起之後的操作。
雖然安易已經認識鹿眠不短時間,但還從未完整地看過鹿眠製作麵包。
每次鹿眠都會因為操作間的衛生問題和嫌棄安易礙手礙腳,不讓他待在操作間內。
鹿眠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服裝,調整體態後,將烤箱門開啟。
沙拉盆有著溫熱的觸感,鹿眠雙手捧住將它拿出放在操作檯中間。
隨著蓋在上面那塊溫溼的布被掀開,裡面的麵糰已經均勻地膨脹到之前的一倍大小。
麵糰的表面呈現光滑的球形,用手指按上去有著極為柔軟的觸感。
鹿眠將麵糰從沙拉盆中取出,用手掌將其壓扁成長條狀再進行對摺。
她使用一種非常順滑的動作,彷彿是在操作一種精密的儀器,嫻熟之中帶著優雅,讓人願意定睛細看。
麵糰被鹿眠用手均勻地分割成十餘份小的麵糰,她拿起一個麵糰後開始將其處理成球形——
一隻手像是懸空一般握住麵糰,在旋轉麵糰的同時,用拇指輕輕控制住麵糰,鬆開另外四根手指。
如此往復幾次後,麵糰便成為一個均勻的球狀。
鹿眠那纖細的手指,在麵糰四周起起伏伏地擺動著,有著一種讓人非常舒服的動感。
十餘個麵糰都被揉成球狀後,鹿眠用食指在中間輕輕按出一個小洞,使麵糰成為貝果圓環形狀的雛形。
目前貝果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種就是鹿眠採用的這種一體式貝果,成品更接近於甜甜圈。
這種做法在法國的老麵包坊中比較流行,是一種簡單又淳樸的方法。
而另一種則是將成條的面圍成一個圈,更像是貝果最初寓意的“馬蹄”形狀。
這種做法因為讓貝果的外形更加與眾不同,所以在現今的麵包店中非常流行。
鹿眠之所以選擇前一種做法,因為她初次接觸貝果是閱讀了一本來自法國的麵包書籍。
這樣的做法她更加熟練,自己也更加喜歡這種質樸的形式。
將圓環形狀的麵糰雛形圍繞著食指,使用另一隻手不停轉動麵糰。
在使麵糰中心的空洞越來越大的同時,圓環的形狀也越來越規則。
最終的麵糰成品中間口徑正好佔到麵包圈直徑的三分之一。
十多個麵糰中,每一個麵糰,鹿眠都要使用同樣的手法進行處理。
令安易感到吃驚的是,鹿眠處理每個麵糰的手法與動作,都像是演練過一樣有規律且幾乎相同。
而處理出來的成品麵糰,無論從成品還是形狀也都幾乎一模一樣。
當那些麵糰整齊地排列在烤盤內的時候,安易產生了一種已然是成品麵包的錯覺。
鹿眠在這些成品的麵糰上,再次蓋上溫溼的細布,進行最後十五分鐘的發酵。
鹿眠離開操作檯後,安易湊到正在發酵溫度的烤箱前,向裡面看去。
昏黃的烤箱燈光中,蓋著細布的麵糰內酵母正在進行不可思議的動作。
這讓安易回想起釀酒時,酵母也會在啤酒中進行相同的活動。
“一開始麥芽汁會劇烈地發酵,不斷地冒出氣泡,在麥芽汁的上層形成泡沫。
但是看著不斷上升的氣泡,就讓你非常期待最後的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