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會崖門口是華夏正統王朝宋朝最後滅亡的古戰場,宋朝最後一個皇帝和大臣們在此一起跳水殉國,當時有二十多萬軍民跟著跳水殉國。
可以說,當時最有骨氣的華夏人幾乎全部在此殉國了。
因此也有人說崖山落日之後再沒華夏了。
但也有人得意洋洋的,此人就是投降元朝的漢人將領張弘範,作為滅宋的崖山之戰總指揮,為了給自己歌功頌德,他找到崖門水道中的一塊大石頭,抓來一些石匠,在上面刻上一句話“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後來有一位當地的大儒陳白沙,在這塊石頭上刻多了一個字,變成了“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將張弘範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在另外一個時空,可惜的是這塊石頭因為擋在了當地航道中央,在1958年被當地那些目不識丁的農民以清理航道為由給徹底炸燬了。
胡震穿越到的時空,並沒人炸掉這塊大石頭,此時還靜靜地矗立在崖門口的水道中,向人們述說著六百一十五年前的恥辱。
胡震乘坐著萬噸戰列艦來到崖門外海,由於航道水淺,便換乘裝甲巡洋艦啟龍號來到這塊石頭的旁邊,不用望遠鏡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十三個已經掉光了油漆的石刻大字。
胡震良久無語,周邊也沒人敢語言的,最後還是胡震發話了:“這塊石頭和十三個大字是重要的文物,一定要注意妥善保護,讓子子孫孫世世代代要永遠記住這個恥辱!”
“是!”立即有身邊的秘書去安排此事,在胡震登陸岸邊的時候,這塊石頭上已經有人使用黑色的油漆重新塗刷了一邊,讓岸邊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
華夏軍的年輕軍頭們雖然執行胡震的命令非常堅決,但對於胡震堅持要跑到崖山舉行登基儀式是一知半解的。
反而是李浩然、李鴻章、張之洞等老頭子對於胡震要在民族文化自信心方面重新崛起的論述,有著深刻的理解,認為這是讓華夏文明存亡繼絕的一招妙棋,因此對胡震要獨具一格地,要跑到千里之外的崖山舉行登基儀式也非常理解。
其實,胡震設計的這個崖山登基儀式,非常簡單,程式上只有兩步。
第一步,胡震親自主持祭奠六百一十五年前在此殉國的宋朝君臣和二十萬軍民。
祭奠現場早已準備完畢,簡潔、莊嚴、肅穆。
崖門口兩岸站滿了聞訊趕來的各地民眾,此刻沒有一個人動一下、說一句話的。
所有人都注視下,胡震一步步走向祭壇,向祭壇拜了九拜,所有華夏軍將士向祭壇行軍禮,而其他人都是跟著胡震向六百多年前的英靈行拜禮。
胡震親自宣讀了一篇簡短的祭文,然後再九拜,眾人跟著行拜禮。
陸地上華夏軍的禮炮、水面戰艦的艦炮,同時天空鳴放二十一響禮炮,聲震四野。
至此,簡潔的祭奠儀式完成。
接下來,便是胡震登上九五之尊的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