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章殿內,趙平清心情矛盾地張望著門口,她一邊希望著梁氏快些回來,一邊又怕帶來壞訊息。
在這樣的糾結矛盾中,梁氏終於出現在視線中,趙平清連忙迎上去,緊張地問道:“陛下怎麼說?”
望著她期待的目光,梁氏既內疚又難過,垂淚道:“對不起……我對不起姐姐……”
這句話,猶如一盆冰水當頭澆下,凍得趙平清渾身僵硬,牙齒在嘴裡咯咯作響,竟然……連梁氏也求不下這個情。
她……真的要死在這裡了嗎?
“我會好好照顧大殿下,不讓他受任何委屈,但姐姐的事……”梁氏握住趙平清冷若千年寒冰的雙手,泣不成聲。
趙平清漸漸回過神來,拼命搖頭,激動地道:“不會的,我是恆兒的生母,陛下不會這麼狠心的,昭儀娘娘,你再幫我求求陛下,說不定他會答應。”
她們說話的時候,張進也將東方溯的話告訴了孫興,得知自己要受杖三十,孫興臉色一陣發青;一言不發地取過鴆酒,來到趙平清身前,悶聲道:“請趙娘子上路。”
趙平清驚恐地打掉那杯毒酒,連連搖頭,喃喃道:“我不喝,我要見陛下!陛下!”說著,她掙開梁氏的手往外沖去。
孫興臉色一變,喝道:“抓住她。”
兩名小太監連忙依言抓住掙紮不休的趙平清,孫興面色陰沉地取過白綾,往趙平清走去,後者滿面驚懼地盯著他,“你不能殺我,你……”
第一卷 五百八十一章 後宮不得幹政
五百八十一章 後宮不得幹政
一條帶著死亡氣息的白綾緊緊纏上她的脖頸,阻止趙平清繼續說下去,她拼命想要去扯白綾,無奈雙手被兩名小太監緊緊攥著,動彈不能,只能胡亂蹬足。
梁氏別過臉,不忍繼續看下去,彷彿只是一瞬間,又彷彿過了許久,一切都靜了下來,只有外面夏蟬嘶鳴的聲音。
梁氏緩緩轉過頭,只見趙平清雙目大睜地倒在地上,白綾還纏在頸間,根根暴裂的血絲將瞳孔散大的雙眼染成通紅,十指蜷曲向天,尖長殷紅的指甲猶如會索命的厲鬼爪子,看得人心驚膽戰,尤其是孫興,畢竟是他親自絞死的,催促道:“趕緊把她運出宮去,找口薄棺埋了。”
永平四年七月,趙平清終於死了,與其說是死在慕千雪手裡,不如說是死在她自己的貪欲之下。
趙平清死的當日,趙家在同一日被抄,趙佶等人被關入刑部大牢,三日後刑部定罪,押赴刑場,滿門抄斬。
除趙家之外,三族之內,盡皆被判流放之刑,此生再不得踏入金陵城一步,這件案子成為轟動金陵的大案,街頭巷尾,但凡有人的地方幾乎都在議論這件事,百姓每每提及五石散,都對趙佶痛恨不已,尤其是家中有人染上五石散惡癮的,更是恨之入骨。
趙佶雖然死了,但他惹下的麻煩並沒有就此消失,戶部接手了所有趙家留下的茶葉鋪子,江越給每一個服食五石散上癮的人發了牌子,允許他們每日憑牌子來領取一小包新增有五石散的茶葉,前提是他們得先服下戒癮的湯藥。
那些人雖然不滿,但為了得到五石散,也只能依從,這樣的安穩,果然維持住了金陵城的穩定,沒有出現暴亂,但百官之中,有些人對這個做法甚是不滿,認為這是在公然散播五石散,與曾經的趙佶無異。
在他們紛紛向東方溯上奏,要求徹底禁絕五石散的時候,戶部衙門出了一樁事情,有一撥人在半夜時分,闖入戶部衙門,不止重兵把守的五石散被盜走,更有許多衙差死傷。
江越得知此事,連夜與刑部尚書入宮求見東方溯,後者龍顏震怒,傳令封鎖城門,並命神機營全力追查此事。
不出一日,那撥人便被找到了,但全部在被抓之前咬破毒囊自盡,無從審問,而他們盜去的五石散,一早就被擲入火中給燒了,無法再用。
戶部剩下的那些茶葉,只夠派分數日,派盡之後,那些得不到五石散的人開始圍聚在戶部門口,情緒一日比一日激動,若非還忌著官府幾分,怕是已經出事了。
這件事令那些原本就反對派發五石散的官員越發不滿,不斷上書彈劾江越辦差不力。
這日午後,東方溯去靜芳齋請安,絮語了幾句後,陳太後忽地道:“五石散的事情怎麼樣了?”
東方溯神色一僵,低聲道:“母後也聽說了?”
陳太後嘆息道:“這件事鬧得這麼大,哀家怎麼不知道。”
東方溯接過秋月遞來的藥碗,沉聲道:“現在的局勢還能控制,但若再沒有五石散,恐怕就難了。”
陳太後冷哼一聲,“依著哀家說,從一開始江越就不該繼續供應五石散,早早斷了他們的念想,也不至於鬧到今日這個地步。”
東方溯將吹涼的藥遞到陳太後嘴邊,“江卿也是想穩住金陵局面,徐徐漸進,逐步戒掉他們的癮頭,誰也沒想到會突然冒出那秋盜賊來;母後放心,兒子已經在想辦法了,不會有事的。”
陳太後並未喝藥,盯著東方溯片刻,道:“哀家聽聞,是貴妃教江越這麼做的?”
“沒有,都是兒子的主意。”東方溯眸光微微一閃,“母後,快喝藥吧,不然該涼了。”
“哀家現在不想喝,擱下。”見陳太後堅持,東方溯只得讓宮人將藥拿下去溫著,“母後這是怎麼了?”
陳氏冷聲道:“哀家與你說過,不要讓貴妃過多參與前朝之事,你為何就是不聽?”
東方溯陪笑道:“此事真與貴妃無關,母後想多了。”
“那她私自讓江越封查趙家鋪子的事情,也是哀家想多了嗎?”
“兒子不敢,但若非貴妃及時察覺趙家鋪子有問題,被五石散禍害的百姓還會更多,這一點母後是清楚的。”
陳太後冷冷睨著他,“不錯,在趙家這件事上,她確實有功,但也同樣有過。私自結交朝中大臣是一過;擅自指使戶部行事為一過;在沒有確切把握消除影響之前,冒然行動,以至鬧得今日無法收拾,此為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