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皇太極親筆寫的,當然,這個有待商榷,想來皇太極身邊替他操刀的文人還是不缺的。
不過,這語氣卻是皇太極的語氣。
信的篇幅不長,大部分都是說的大淩河之戰的時候,尤其是關於祖大壽在最後如何在他的勸說下,深明大義,果斷了的背棄了大明,而轉投金國的事情。
關於祖大壽在投降之後,皇太極自己如何的不吝惜高官厚祿,自然是也要說的,言下之意,若是江晚肯率軍來投,無論是官職還是賞賜,都不會在祖大壽之下。
江晚覺得對方是在騙他。
無論的從聲望還是資歷,又或者是戰績來說,他江晚可都遠遠比不上祖大壽,皇太極這話,明顯的是空手套白狼,先忽悠過來了再說的做法。
至於後來皇太極如何說大明無道之類的話,江晚直接就忽略了,拉完人再吹牛逼,順便詆譭一下對手,這種操作,實在是算不得高明。
他甚至心裡有幾分奇怪,皇太極手下不是設定了文館,招攬了不少大明的軟骨頭文人嗎,難道就連寫封像樣的勸降書都這麼苦難的?就這種水平的勸降書,大明隨便一個州府找個破落秀才也比這個玩意寫得好啊!
有點意思!
他將這書信丟到一邊,他可沒打算回覆對方。
眼下他江晚也算是進入了對方的眼簾了,能被對方視為潛在的對手了,照著這麼說來,他甚至覺得自己與有榮焉。
在另外一邊,寧完我被關押到了一間小黑屋裡,也不知道這小黑屋以前是幹什麼的,汙濁不堪不說,就連作為通風的小視窗,都是離得地面遠遠的,他想趴在視窗看一看外面的情形,那是根本不可能!
抱著雙腿坐在屋子的角落,寧完我一聲不吭,腦子裡卻是在絞盡腦汁的想著,自己再一次見到那位江大將軍之後,該說什麼打動對方,才放自己回去。
以對方還沒看信就殺儘自己隨從的做法看來,這一次的勸降肯定是失敗了!
這個粗鄙的武人!
他憤憤不平的嘀咕了一聲,然後就聽得外面腳步聲響,他霍然站了起來。
“大帥吩咐,不用給裡面的人吃喝,你們不用守在這裡了,鎖好門就可以離開了!”
重重的鎖鏈聲傳進屋子,寧完我有些失望的坐了下來,腦子裡走馬燈一樣閃過自己的人生,他對自己接下來可能的結局,開始變得有些悲觀了起來。
他本是遼陽的邊民,家中本不是富裕人家,家人省吃儉用供他讀書,期待的是他能考上功名,從此能光宗耀祖衣食無憂。
可惜的是,他考中秀才的那一年,遼陽就被金人圍城了,大明的軍隊和金人的軍隊打的一個天昏地暗,最後,以大明軍隊的敗退而告終。
他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秀才,這樣的兵荒馬亂之中,想要保住自己的家人和自己,除了依靠自己僅有的那點才學,還能依靠什麼?
而那個時候,他舉目所見,都是金人,他不投了金人,他一家老小就得成為金人的刀下之鬼,他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做錯的。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在漢軍正紅旗裡,為穎親王薩哈廉做事,感謝他自己的十年寒窗,也許他的這點才學,在大明根本算不得什麼,但是在連大字都不識得多少的金人這邊,他卻是備受重用,甚至到了後來,他精通文史的名聲,甚至傳到了皇太極的耳朵裡。
這是去年的事情,而也就是從那個時候,他開始走起好運來。
去年的大淩河之戰,他也參與了,甚至在招降察哈爾的事情上,他寧完我更是大放異彩,不畏艱險不費刀兵,生生的給金國勸降回來一支兵馬,因此事,他直接被授予世襲備禦。
但是,他現在寧願自己沒有這麼出色的表現了,哪怕是他為皇太極也推薦了不少的文人,但是,他沒想到槍打出頭鳥,他越出色,嫉恨他的人就越多。
這次來東江鎮,他是一點都不想來,若是每次皇太極想要勸降某人就讓他出馬的話,他非常的確定,遲早有一天,自己會死在這個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