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順敢說敢做,一向是出了名的。
可今天的御前會議上,他竟然勸咸豐與中華帝國暗通款曲,共同對付英法俄列強。
這在一班守舊大臣看來,不免有些駭人聽聞。
就連端華、載垣、陳孚恩、杜瀚等幾個肅黨,也覺得肅順此議過於突兀,令人費解。
協辦大學士周祖培是河南商城人,也是肅順的政敵。
他曾與肅順同堂為官,肅順認為周祖培是個老頑固,對他多有欺侮。
此時,周祖培義不容辭,站起來奏道:“皇上,臣以為,粵匪為心腹之患,夷人為肘腋之患;粵匪圖我之心急,夷人圖我之心緩。
“大清與粵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他們的話,萬不可信,更不可與之結好。
況且,大清乃天朝上國,軍隊揚威朝鮮,豈能向夷人示弱?
“臣以為,大清應當整軍備戰,讓洋人知道清軍的厲害,讓洋人看清楚大清的實力……”
周祖培話還沒說完,肅順便粗暴地打斷了他,說道:“臣以為,周祖培所言,實乃昧於形勢。
英法貪利,所求不外乎開口通商。
而開口通商,於大清有利無損,可增加關稅,亦可促進工商業。
“況且,若要與英法開戰,就要有開戰的本錢。
英法船堅炮利,大清水師根本就不是洋艦的對手。
沿岸的炮臺看起來堅固,其實也是虛有其表,如何抵擋如狼似虎的英法聯軍?”
清朝的禮制特別嚴格,君臣奏對時,提及大臣名字,不論其職位高低,都必須直呼其名。
肅順跋扈,大臣們都不便反對,偷偷瞧向咸豐。
只見他面色蒼白,神情憂鬱,疲倦得不願說話。
這時候,惇親王也站了出來,他是咸豐的大哥,為人粗中有細,說道:
“肅順此言差矣。
開口通商於我有利無損,簡直荒謬。
照你這麼說,英法聯軍興師動眾,是為了給我們好處,我們卻不識好歹了?”
論血統親疏,惇親王與咸豐最為親近。
他頗有康熙時期十三王爺胤祥的俠風,只可惜為人粗疏,不喜讀書,有俠骨、俠風而無俠才、俠識。
惇親王抓住肅順話中的漏洞,堵得肅順無法反駁。
偏偏這位惇親王體察民情,甚至降尊紆貴,常與販夫走卒來往,很受臣民的愛戴。
肅順對他頗為忌憚,向一旁的端華使了個眼色。
端華是肅順的哥哥,因是嫡長子,襲有“鄭親王”
的王爵。
肅順則是庶出,沒有爵位,卻憑藉著真才實幹,成為咸豐朝炙手可熱的的大權臣。
端華的富貴,一半靠生得好,一半靠肅順所賜。
他兼有內務府大臣、步兵統領、鑲藍旗漢軍都統、崇文門正監督等多個職務。
這麼多職務中,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步軍統領,另一個是崇文門正監督。
步軍統領類似於前朝的九門提督,掌管京城治安,享有在內城調兵的大權,類似於後世的衛戍區司令兼公安局長。